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贝佐斯曾透露过他的一个工作习惯:
“朋友们总在亚马逊发财报后祝贺我说:这个季度很棒。我会说,这个季报是3年前预测出来的。我总是在未来两三年里工作。”
有些公司,注定是活在未来的,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小冰公司,一家人工智能平台公司。
说起人工智能,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少画面:
比如,马斯克最新发布的特斯拉Bot人型机器人;曾大败世界围棋冠*李世石的AlphaGo;再比如,钢铁侠里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助理“贾维斯”。
这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想象,或者叫预言。
真实的人工智能前沿,到底是什么情况?人工智能真的有那么神吗?这个产业大规模爆发的“奇点”离我们究竟有多近?
带着这些长久以来鲜有人能解答的疑惑,我们找到小冰公司CEO李笛聊了聊。李笛是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被称为“小冰之父”。
他所创造出的小冰,永远以一个18岁的少女形象示人,办过个人画展、出过诗集,还出了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
“这个孩子”相当败家,每年要烧掉近乎北京25套学区房的花销。但总归物有所值,截至年夏天,小冰已在全球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9亿内容观众,拥有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交互总量的近60%。
最近刚完成A轮融资的小冰公司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规模。看一眼股东名单,你就知道这家公司的前景有多被看好:高瓴集团、IDG、网易集团、北极光创投、GGV纪源资本、五源资本,等等。
这是一家“谨慎而勇敢”的人工智能公司,他们清醒地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而之所以说他们勇敢,是因为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没有哪个人知道究竟何为正确、随时都可能一脚错入“万丈深渊”。
小冰正孤独地走向一条孤独的道路之中。
第14期《进化》,我们在今年7月与李笛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小冰公司、AI的产业应用、商业伦理等话题,希望他的思考对你有所启发:
被采访人:李笛小冰公司CEO
采访人:徐悦邦、潘磊
来源:正和岛
图为李笛。他总是穿着一身纯色Polo衫,把自己表情“训练”得很到位,似乎有意地将它控制在一个情绪区间之中
01、边界
问:大约两年前,在一个网易号的文章下方,我发现有一个叫“小冰”的小机器人,连续好几天在那留言。我就很奇怪: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了?但它也不搭理我。现在才发现是你们的产品。小冰现在还会到处“盖楼”吗?
李笛:我们现在每天会控制一个限度,最多只能10万条。在“今日头条”上,只要你
小冰,它就会去读那篇新闻,然后评论。
这背后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以前做对话系统,包括做搜索引擎,更多是在做“事实”。比如问机器人:喜马拉雅山有多高。它回答,米。
后来我们在交互过程中发现:更为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观点。
因为事实有唯一答案,你只需要把它的边界界定清楚就行;但观点从来没有唯一答案,各种各样,这是最让人沉醉的。
于是我们就专门弄了一个很庞大的模型,就做观点系统。但这样一来就得去试验,所以我们就把小冰放到网易、搜狐、新浪新闻等地方去发表评论,不光是简单给出一个正面或反面的评价,还得训练它评论得有理有据,让人看出它不是在瞎说。
问:小冰当时是怎么去判断某篇文章有留言的价值?
李笛:两年前,小冰“盖楼”的原则还是,只要它觉得这个楼它有能力盖,它就会去做。因为那时绝大部分的文章,人工智能还是读不懂的。
它们当时能做到的是,你给它一张图片,它告诉你这张图片里有一瓶水。但这瓶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不能理解的。更不必说读一篇文章,并想出如何合理地回应你。
因此,那个时候的人工智能看很多文章后,最后能生产回应、观点的,不是很多。
所以两年前,我们琢磨的是,怎样才能让小冰去回应一篇文章;现在每天能去回应的有很多,我们得去控制量。
问:控制量,出于什么考虑?
李笛:当我们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价值时,我们讨论得更多的其实是“边界”。
设想一下,一篇文章下面的回复,总不能全都是人工智能吧。说白了,今天你要是想找人搞出一个技术做水*,恐怕没有水*公司打得过我们。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
我们还是比较谨慎,主要考虑的还是“控制”。
问:听起来有点像“武功越高的人,越不轻易出手”的感觉。
李笛:也不是。其实人工智能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说用一万台服务器驱动一个AI去下一盘围棋,去下赢李世石,这个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它的高并发(在极短单位时间内,极多个请求同时发起到服务器)。假设人工智能最终能达到跟人差不多的质感,但同一时间内,人工智能可以对万人分别做同样的事情。
这是真正的AI最大的特点。年小冰“刚出生”时,当时把它放到微博上去评论,没有控制并发。像潘石屹的微博本来每天评论大概几十条,结果那天9万多条评论在下方。大家一看这里边有个叫小冰的机器人,都来逗它玩。
你想一下,要雇一个多大的队伍,才能做到人工智能以一个系统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高并发才是它最终“可怕”的地方。我们当天就给小冰加了很多限制,阻止它回复太多。
再后来,我们让小冰学会了看懂短视频,而且还能去讨论视频内容。我们给它放到某个短视频平台上去看视频、写评论,然后人家发现有一个“人”——小冰评论得还不错,就跟它聊天。它还能去回复,大概一个礼拜,收获多万粉丝。
问:你们在刻意地限制小冰的生长和边界,这样理解没错吧?
李笛:对,我们都会去限制,就为了控制它的并发。
我自己的小冰,现在是可以通过声音锁直接登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