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个一线降压药,副作用小 [复制链接]

1#

培朵普利在体内水解为培哚普利拉,成为一种竞争性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主要通过抑制组织和循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增加血管扩张作用而降低血压。培朵普利的血浆半衰期长达30-小时,每日服用1次,平均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是4日,作用累积半衰期为24小时。口服后1小时起作用,4~8小时达峰作用,作用维持约24小时。培朵普利适用于所有具备强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确,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有效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量,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尤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

培朵普利联合降压治疗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并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培朵普利+氢氯噻嗪,长期使用氢氯噻嗪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致RAAS激活(血压升高),并可能出现低血钾等不良反应;联用培朵普利可抑制RAAS,加强降压效果,并避免低血钾;培朵普利+地平类降压药,地平类可直接扩张动脉,并可反射性引起RAAS激活增加,联用培朵普利可扩张动脉及静脉,并抑制RAAS作用,培朵普利还可抵消地平类所产生的踝部水肿。在安全性方面,培朵普利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疲乏、嗜睡、恶心、咳嗽。最常见的停药原因为头痛和咳嗽。少见症状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悸、周围性水肿、皮疹、皮炎、便秘、胃炎、焦虑、失眠、感觉异常、关节痛、肌痛、哮喘等。替米沙坦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的AT1型受体结合,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与心血管重构作用而降低血压。替米沙坦的清除半衰期大于20小时,口服后3小时起降压作用,每日服用一次,降压作用可持续24小时以上,连续用药4周后停药,降压作用仍可持续1周左右。常规剂量替米沙坦可使1~2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平均下降10/5mmHg,剂量翻倍,血压进一步下降30%左右。基础血压越高,替米沙坦降压幅度越大。除了降压作用外,替米沙坦还具有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及改善糖代谢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替米沙坦+氢氯噻嗪或替米沙坦+地平类降压药均是各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方案,因为双药降压机制不同,互补性强,替米沙坦可抑制氢氯噻嗪所致的RAAS激活(血压升高)和低血钾等不良反应,氢氯噻嗪减少替米沙坦扩血管时由于肾脏压力利钠机制而引起的水钠潴留,增强替米沙坦疗效。同样,替米沙坦也可抑制地平类降压药引起的RAAS激活和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二者优化联合降压效果增强,不良反应减少。在安全性方面,替米沙坦常见肌肉疼痛、胸痛、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眩晕、湿疹等不良反应。非洛地平缓释片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减少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舒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低血压,并具有轻度利尿作用。非洛地平片的半衰期为11~16小时,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半衰期可延长至25小时,故每日服用一次,可期望达到24小时降血压效应。非洛地平缓释片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确,控制血压达标率较高。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更适用于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降压治疗。以非洛地平缓释片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不良反应小、疗效好,非洛地平缓释片+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前者直接扩张动脉,后者通过阻断RAAS,既扩张动脉又扩张静脉,同时非洛地平缓释片产生的踝部水肿可被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消除。此外,有研究证实,非洛地平缓释片+氢氯噻嗪治疗,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非洛地平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前者具有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恰好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两药联合可使不良反应减轻。在安全性方面,非洛地平缓释片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可见面部及踝部肿胀、潮红、心动过速、低血压、晕厥、口干、恶心、腹胀气、贫血、关节痛、肌痛、头痛、头晕、头胀、皮疹、齿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