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友们,血压高了,别担心,有一种降压药即 [复制链接]

1#

老患者兰姨糖尿病10年了,血糖控制得不错,除了尿有少量蛋白也没哈并发症,但前阶段她血压高了,特别担心和焦虑,她最怕肾有问题,一再跟我说“降压药能不能别伤肾啊!”太专业的东西我也没法跟她说,只告诉她“首选对肾有保护的降压药,还能减少尿蛋白。”这她才放心走了。门诊这样患者特别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总象一根绳上的几个蚂蚱,一串串的出现!让人担忧!难怪,我国高血压已经接近3个亿了,糖尿病大概1.3个亿,还不包括那些潜在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中大概有一半患者都患有高血压,这数字是不是很惊人?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啥关系呀?总是形影不离的。

对待疾病不光有信心,还要有点策略,治病之前,最好了解一下这个病的特点,比如糖尿病为什么喜欢跟高血压形影不离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盘点下:

一、共同的机制: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机制,那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它们往往和高脂,肥胖,高尿酸等一同存在,而且常有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说明他们体内代谢出现问题了。

二、糖尿病对血压是有影响的:没听说高血压能引起糖尿病,但糖尿病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结构重塑,使外周小动脉硬化致外周阻力明显增加,血压就上去了或使原有的高血压不好控制。

二、糖尿病还可以引起肾病,进而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可以通过微血管病变引起糖尿病肾病,刚开始微蛋白尿,持续蛋白尿,肾功能不全,最后尿毒症,同时也引起肾性高血压。一句话,糖尿病肾病就是不存在高血压,最后也出现高血压,是肾性的,而且往往难治,不好控制。

一句话,糖尿病对血压造成无言的伤害,高血压也不是无辜的!它一碰到糖尿病,就摇身一变成高危或极高危分子,常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和缺血性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以早发现早控压是根本,避免造成悲剧。

糖友中高血压的控制率咋不高呢?

这有多种因素参与,有疾病的原因,患者的原因和医生的原因,患者对血糖的重视往往超过血压,而且,药物依从性也差,认为血压差不多,没症状就行了,医生也对糖尿病降压的目标值缺乏随访和追踪,而且肾性高血压使血压也难以控制。

选择以AcEI/ARB类为基础的降压药,达到目标值,坚持下去才是王道!

一如既往的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体重指数小于24),戒烟限酒,甚至戒酒,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不时给心情减压,适量运动,不要小看这些细节,有些高血压单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就正常了!

最新高血压指南,合并糖尿病的人,血压大于等于/90mmHg,启动药物治疗,目标值/80mmHg,一线推荐AcEI/ARB类,必要时联合CCB类和噻嗪类利尿剂。

下面看看这些药:

1、首选ACEI/ARB类(普利

类/沙坦类):普利类常用的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肝肾双通道排泄),咪哒普利等。常用的沙坦类有缬沙坦,氯沙坦(可降尿酸),坎地沙坦,奥坦,厄贝沙坦,阿利沙坦酯等。这类药物能减少尿蛋白,对肾有保护作用,但肌酐大于umol/L以上禁用,就是说肾功能ckd3期以上不能用。应用这类药物前测个肾功及离子基础值。它还有一些禁忌症:妊娠,双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它的副作用主要是干咳和血管性水肿,干咳主要在普利类多见,因气管活性物质增多所致。一旦停药就好了。这类药起效慢,3_4周达到最大效果,不要着急,如观察一段血压没达到目标值,可加量,也可与别的药联合,CCB类是它的好伙伴,首先合作!一般小剂量联合即增加疗效又减少2药的副作用。如刚开始血压大于/mmHg或大于目标值的20/10mmHg也可直接启动联合用药。

2、CCB类即地平类:常用有苯磺酸氨氯地平,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波依定,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等,这类药物半衰期较长,比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半衰期30多小时,需要几天后才能达到稳定血药浓度,对晨峰高血压效果更好,副作用心率快,头疼,脚踝水肿,牙龈增生。

如2种还不达标,可上述两种药分别加到最大剂量,如增量后还不行,加用利尿剂。也可直接加利尿剂。

3、利尿剂:一般选择氢氯噻嗪,12.5或25毫克日一次口服,利尿剂对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有影响,所以小剂量应用影响不大。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要选择袢利尿剂(呋塞米等)。

4、乐克类:除非并冠心病,心衰,或心率快的的糖友,乐克类不做首选,因为这类药能掩盖糖尿病低血糖状态,低血糖有时比高血糖还危险,尤其老年人,他们本身感知预值就低。

5、更多联合:如血压还不达标,那要考虑联合a受体阻滞剂了。

临床上还有难治性高血压,那就要更多的联合。

总之降压要个体化原则,而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一般高血压的达标值要严格,因为这样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如果合并冠心病的,低压不要小于60mmHg,因为会影响冠脉供血。70,80老人如不耐受可适当放宽血压值。

本文仅作科普,具体用药依据具体情况。

下次要聊聊高血压健康生活方面的管理,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