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面实现早期临床研究全球同步的外资药企、首个在华设立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和开设生物制药合同生产的跨国企业、首批在华设立专项数字创新分支机构的外资药企……对于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从不“吝惜”投资。
3个连续的“首”是这家入华25年的跨国药企加码中国市场的直接写照,同时也透露着这家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审时度势、灵敏嗅觉,有行业人士曾如是感慨:似乎中国制药变革略有一点风吹草动,勃林格殷格翰便能马上捕捉到。
中国纳入项目(ChinaIn)、中国关键项目(ChinaKey)、BIX数字创新实验室、外部创新合作中心……在11月初的进博会上,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及临床研发负责人张维博士接受了亿欧大健康的专访,谈及了近年来中国医药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形势下这家百年药企在中国的战略调整与适时创新。
“我们梳理了BI从年以来批的这些药物,从全球第一个批到在中国批平均要差3~5年的时间,但尼达尼布(今年6月)获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只比欧盟差了1.5个月,这已经是神速了,最近我们另一个药的适应症递交又创造了行业的一个记录,只比FDA差了6天。”张维告诉亿欧大健康。
与此同时,在当前中国数字化趋势加速变革的形势下,数字化创新也成了跨国药企布局中重要的一环。今年以来,勃林格殷格翰接连启动了数字创新实验室BIX、中国外部创新中心两大项目,“这一方面,BI主要是通过内部孵化、外部投资合作两个思路来布局”。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曾如是说道,无论是从战略价值、增长前景还是市场规模,中国已然成为勃林格殷格翰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将持续在中国投资、为中国带来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赶在进博会前,勃林格殷格翰确定未来5年对中国增资计划高达4.51亿欧元,同时预计未来10年内将有74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有潜力在华获批。
按下中国“关键”按钮,多款药物全球同步递交
就在进博会开幕前一周,勃林格殷格翰和礼来联合宣布,已于10月29日正式向NMPA递交其糖尿病联盟旗下恩格列净片用于治疗伴或不伴糖尿病、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成人患者的注册申请,此次是恩格列净在中国申请的第二个适应症,实现了与美国、欧盟真正意义上的同步递交注册申请,递交仅晚于美国6天。
这正是张维口中所说的“又一行业记录”,“已经同步到不能再同步了,国外的这些卷宗全部都是用英文准备的,我们拿到这些所有卷宗翻译成中文,可以想象我们的团队在递交之前做了多少工作”,他一边说着,一边翻出手机照片向亿欧大健康展示当时的卷宗数量,只见近三四米长、一米高的文件被堆积成两排,陈列在空地上。
跟恩格列净片一样“神速”的还有尼达尼布,该药物于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年,基于中国病人参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该药物两个全新适应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和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分别于6月、12月在中国与欧美同步提交上市申请。
今年6月,尼达尼布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SSc-ILD,仅仅晚于欧盟1.5个月,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获批治疗SSc-ILD的药物。“这得益于中国的药审改革,得益于公司总部对于我们中国的资源支持,更要感谢我们团队心系中国病患的锐意进取。”对此,张维总结道。
与之息息相关的是,年10月以来,《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将药物审评审批各环节的时间缩短,紧接着著名的“50号令”《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的公告》发布,临床试验申请默许制正式落地——中国与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的障碍渐被扫除。
也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年3月,勃林格殷格翰总部批准ChinaIn项目在国内启动,默认中国加入所有勃林格殷格翰全球注册性临床研究。ChinaIn使得中国能与美国、欧盟、日本同步递交药品上市申请,截止年底,约有76项临床研究正在中国进行,涉及卒中预防、呼吸、糖尿病、肿瘤等疾病。
这还不够,接下来,在Chinain的基础上,勃林格殷格翰又按下了中国参与全球早期临床研究的“关键”按钮——ChinaKey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中国成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默认参与国家,这在外企中再次创造了速度第一。
这意味着,勃林格殷格翰目前近百个在研项目,中国不再需要向总部提出申请即可默认加入,国内可自主选择开展哪些项目的早期研究,“在中国市场的话,很多外企也会加入早期的项目,但通常是有选择性的,而ChinaKey使得中国能够默认加入所有的早期研发项目”。
对此,张维还进一步解释道,“总部的研发管线非常强壮,尤其是在早期I、II期临床阶段是关键,这时候最终III期临床试验方案没有确认,如果中国的专家可以加入进来,把中国的治疗现状、病患情况带到咨询会上,这样等到方案定型时可以把中国的特殊情况也考虑进来,同时专家也借此与国际上的主要研究者沟通交流,对他们也是一个提升。”
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使得中国的临床研究逐渐改变过往紧赶慢赶的局面,实现同步开发,甚至在某些产品上存在超越国外的可能。张维介绍道,正因ChinaKey项目的启动,勃林格殷格翰已将约34个项目带到了中国,同时相应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周期也大幅缩短。
对内孵化对外合作,BI的本土化创新
除加快新药在中国的可及之外,勃林格殷格翰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健康新模式。连续两年的进博会上,勃林格殷格翰均带来了“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的展示,这是一套覆盖卒中预防、检测、急救、诊断、治疗、康复、防止复发和疾病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中国,每年约万新发卒中,万卒中相关死亡——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的同时,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3%的增速上升,并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同时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对于上述解决方案,张维具体解释道,“卒中的发生前期有很多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心功能不全等,我们公司有一些药物作用于早期,能够把这些高危因素降下来,而接下来针对卒中的发生、辨别,通过搭载的简易APP展示这些症状,从而起到很好的宣教作用。”
勃林格殷格翰的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药物注射用阿替普酶(爱通立),是4.5小时内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金标准”。此外,从德国引进的卒中康复服务品牌——“霁达康复”,以及由勃林格殷格翰旗下数字实验室BIX开发的线上卒中康复服务,既展现了勃林格殷格翰以卒中患者为核心的“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战略布局,也是全球最先进的神经康复理念、康复设备和数字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
实际上,BIX数字实验室正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推进本土化创新的重要一环。该项目于今年3月在上海启动,是勃林格殷格翰旗下的数字创新实验室BIX在海外的首个分支机构,项目首期投资额为万欧元,招募20位创新领军者,具备数字医疗领域的深耕经验,有志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张维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上海实验室是我们把总部的BIX带到了中国来,早期项目孵化往往最费时间,你几乎要跟你的合作方、项目组几乎天天要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如果内部有这样一个孵化团队,就可以很快把一些想法落地。”
在内部孵化之外,张维也告诉亿欧大健康,勃林格殷格翰也积极通过外部的机构筛选、投资一些创新项目。BIX实验室落地上海4个月后,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也正式启动——这是继强生、默克、阿斯利康之后又一家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启动其创新中心项目。
根据当时的资料介绍,外部创新合作中心的目标是整合勃林格殷格翰的创新经验和合作伙伴在各自相关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技能,共同开发创新药物和疗法,业务模式上集学术合作(跨边界研究)、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
张博士也具体说道,外部创新合作中心是三位一体的,既跟国内顶级的学校、科研机构合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