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山东网」
于翠翠团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月7日讯(通讯员李成修李凌峰姜宗延)两百多年前,英国医生李斯顿曾“一战成名”。用时两分三十秒,顺利完成一侧大腿截肢手术,疾如闪电的操作看得学生们瞠目结舌,“仿佛各种操作在同时发生”。别误会,这并不是为了炫技。在没有麻醉的时代,手术和凌迟没有区别,外科手术中李斯顿的“快”是他对病人“最大的温柔”。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大到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小到每一台手术的成功,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科技创新使麻醉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医院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麻醉学科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一台手术能够顺利平稳拿下,不仅让手术医生做的顺利,也要让病人术中舒适平稳度过,麻醉医生在背后默默做了很多工作。术前访视病人,评估检验检查数据,分析病情轻重缓急,权衡利弊,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术中动态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要求维护病人的器官功能,尤其遇到了急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麻醉要求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就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马上干预。他们每天都是在和生命较量,和时间赛跑,只有等患者舒适醒来,安全送出手术室后,他们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才会放松下来。医院麻醉科于翠翠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护在每一位患者身旁。
感谢你在我最恐惧时让我无所畏惧,感谢你在我受痛苦前让我安心的睡去
38岁的陈群(化名)体检查出肺结节时,他并没过多在意。但真的要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望着惴惴不安的家人,他突然慌得不知所措,各种恐惧与不安涌上心头。进出手术室前后不到4个小时,陈群却觉得恍如隔世。除了满身的管子,他能清晰记住的只有两个瞬间:一个是手术开始前,有人在头顶轻柔地说了句“没事哈,睡一觉就好了”;另一个则是手术做完后耳边的低语:“醒了吗?手术很顺利”。这让人如沐春风的声音仿佛一剂强心针,驱散了陈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鼓舞他走向清醒,重温世间美好。
于翠翠(右)与同事查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
转入病房后的陈群曾在不同医生和护士的声音中努力辨认,几度“认亲”失败后,在与病友的闲谈中得知,当初让自己感到莫大鼓励与心安的人很可能是麻醉医生。可遗憾的是,直到出院他也没能“对号入座”,藏了很久的那句“谢谢”只能化作心底的祝福。
陈群的遗憾不是孤例,“没有姓名”和不被记得是麻醉医生的常态,也是于翠翠和麻醉科同事们早已习惯的日常。“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是麻醉医生最好的诠释,即使“鲜花不属于你,掌声也不属于你”,即便是当一个无影灯下守护生命的“隐形人”,他们依然把最黑暗的时刻留给了自己,把温暖和力量带给了病人。
于翠翠(左)为患者实施麻醉
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后,外科医生负责专心施行手术,手术室内的一切异常情况则由麻醉医生应对。时刻盯紧监护仪上血压、心率、体温等数值变化外,病人的的脸色、嘴唇颜色、瞳孔大小等情况也需要实时监测,这之外,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手术进程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状况并给出解决预案。手术成功后,外科医生可以下台或短暂休息,但麻醉医生却仍要留在手术室看护尚未清醒的病人,并把他们送到复苏室。
“病人睡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工作二十余年,于翠翠练就了一双“好耳朵”,即使有时忙得顾不上看监护仪上的数字,她也能迅速“听”出数值的异常并给予最迅速而有效的处置。手术过程中的每分每秒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复杂的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即使再忙碌再疲惫也要精神集中的守护在患者身旁。
梦中不知刀刃痛,醒来方晓麻醉功
“提前考虑到可能影响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并进行预判和处理,有计划的麻醉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手术安全。”在于翠翠看来,术前的未雨绸缪,才更能保证术中的有条不紊。
急危重救治一直是麻醉学科的核心所在,一名好的麻醉医生要勇于拓展急危重症的边界,也是在挑战团队和自我的极限。如今麻醉科室承担着全院所有手术麻醉和无痛诊疗的各项工作,除此之外,还承担救急救危的重任,确保各项手术麻醉的医疗安全,是全院急危重救治的有力保障。由于翠翠主任和同事们参与抢救的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喉癌术后的困难气道患者及手术过程中的意外大出血患者,这些患者的成功救治都离不开麻醉团队的高效协调、分工合作。麻醉科与各个兄弟科室协调配合,从患者入院开始至康复出院,在快速康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将舒适化医疗始终贯穿其中,为整个围手术期保驾护航。
于翠翠(左1)在国外知名诊疗中心参观交流
压力留给自己,关爱留给病人
手术室没有窗户,常年靠层流系统通风,温度几乎保持在23℃左右,湿度恒定。每天面对不同的病人和手术,长期身处其中,麻醉医生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便如此,他们没有抱怨也鲜有颓丧,于翠翠和同事们习惯了把压力留给自己,把关爱留给病人。
于翠翠主任所负责的东区麻醉科主要承担胸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骨科及介入栓塞等大型手术的临床麻醉,22个手术间的日均手术量在-台左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医院正式“上岗”后,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妇科、肝胆外科、甲状腺外科等的机器人手术也全由东区麻醉科负责。麻醉科还分设了胸外科、妇科、骨科、胃肠外科及介入科等亚专业小组,将风险化为预案,将高效写入流程。如今,医院东区麻醉科有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20人,本科生8人,护士10人,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通力协作,只为更安全舒适的将病人安返病房。
对于翠翠和麻醉科的同事而言,加班加点是常态,秉承着“只要手术不停,麻醉医生就不能下台”的理念,他们饿了无法按时吃饭,渴了也不能喝水已经是常态,但没人退缩和抱怨。遇上抢救的患者大家更是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为病人争取每一秒钟宝贵的时间。
此外,更多细节也能体现出于翠翠和同事们的用心。担心病人无法耐受手术室内的温度,他们为患者准备了暖风机,术中全程为患者送“温暖”。每个手术室内都备有暖箱,为输注的液体加热,防止患者低体温。为缓解孩子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术前麻醉医生和护士还会备好玩具以缓解陌生恐惧的环境,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病人的安好就是麻醉医生的晴天。“病人在我们手里起死回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采访当天下午,于翠翠刚跟完一台手术,被重感冒侵袭的她显得有气无力,但说到这她眼睛突然一亮,有了精神。
从年工作至今,于翠翠已经不记得跟过多少台手术。尽管不一定会被记住,可她却不曾有过一刻松懈。无影灯下,刀光剑影;监护仪上,暗流汹涌;每一次性命相托的嘱咐,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每一次化险为夷后的欣慰,即使“没有姓名”,也不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