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瞬间,告诉你真实的贵州援鄂医疗队RI [复制链接]

1#

3月26日,贵州省支援鄂州医疗队名队员凯旋。至此,贵州省援鄂医疗队名队员顺利完成援鄂医疗工作,一个不少平安回家。

1月27日至2月22日,我省共派出九批贵州省援鄂医疗队。其中,名医护人员支援鄂州。2月1日,贵州首批援鄂医疗队25人重症团队正医院RICU病房。

下班后汗水浸湿衣服的姚欢

医院急诊内科护士长,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具备急诊和重症的双重工作经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国家突发中毒事件移动处置中心骨干成员,中华护理学会重症专业青年委员,参加过国家质控中心护士长核心能力培训。1月27日,她随贵州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启程前往鄂州参加“战疫”。

医院RICU重症病房的那段日子是她最难忘的经历。尽管有着丰富的急诊和重症工作经历,但她深知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从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与疫情战斗到底的准备。“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拼命,不计生死,互相鼓励,互相支撑,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医院,姚欢任重症护理组组长,与她一起的5名医生,20名护士整建制接管RICU工作,负责该院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在救治任务完成后,3月26日,她从鄂州回到了贵阳,结束了五十余天的医疗援助任务。她是到鄂州最早的,回来最晚的,她说,疫情不退,她不撤退。

高风险护理,24小时守护

“ICU病房担负着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降低病亡率的重任,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重要战场。相比普通病房,ICU护士的工作也更加辛苦更加忙碌。”姚欢告诉记者,一天24小时,必须保证每时每刻都有护理人员守在病人床边。

护理人员给病人洗脸

“医院最早是20名护士分管8位病人,5小时一班,一天五班轮转。”姚欢介绍,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尤其是重症病区,患者的日常几乎全部依赖护士,包括翻身、大小便、饮食、口腔护理、吸痰、血液净化等等,疫情暴发后,鄂州市清洁人员和护工全部离岗,因此垃圾处理、病区消毒等工作也落在了护士的身上。

给病人喂饭中

姚欢介绍,在RICU中每一项任务都是挑战,比如血液净化整个过程要密切观察接头是否松动、是否有漏血、堵管,需要连续做很长时间,护士带着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和多层乳胶手套,要克服视野欠清晰、触觉欠灵敏、活动欠灵活的种种不便;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时,看似简单的动作至少需要5至6名人员共同完成,需要配合保护人工气道、管路以及保护受压的部位,然后将病人先侧卧,再一起将病人翻身趴在床上;给气管插管病人做口腔护理,要取下胶带和牙垫,两人配合进行口腔灌洗,才能彻底清洁口腔,原本10分钟能完成的操作,可能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RICU重症护理组每一位成员,真的很辛苦,很敬业,我感激他们的付出,没有一个人有丝毫怨言,没有一个人因为身体不适提出休息。”姚欢说,当一名护士完成5小时值班后,交完班已经6个多小时,甚至有时候遇到交接班时抢救病人都放弃下班,紧密配合,近乎精疲力竭,全身衣服湿透,包括内衣裤全部浸湿,医院被冷风吹着,被冻得打寒颤,很容易就感冒了。

ECMO病人护理

“每一位重症护士都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生病换生命地守护在患者身边,不厌其烦重复每天的工作,值得敬佩。”姚欢向记者介绍,“72床患者准备进行ECMO治疗,正在轮休的张唐、成波、高海、杨洋、何礼峰、刘光舟、张飞护士主动放弃休息,立即进行了ECMO病人的护理,并且一连几天都在上班,没有怨言,令人很感动。”

“RICU护士很团结、很坚强、工作中经常充满着感动,这种感动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攻克困难。”她说到,隋颖护士胃部不适,为了先给患者吸痰,强忍着将呕吐物咽了下去;吴睿萍护士因为呕吐,防护服被弄脏,自责自己又浪费了一套防护用品;她本人几次上班因为严重脱水近乎晕倒,缓慢地移到窗边,透透气,又继续工作;周品娇护士上班出现呼吸困难,仍然坚持到下班;隋颖护士爱人出了车祸,需要手术,不能陪在身边……“大家都在拼命,互相鼓励,互相支撑过了这段时间,同生死共患难。

突发情况不断,团队全力以赴

“记得2月13日,上白班,医院供氧突然出问题,所有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当班的护士临危不乱,一边通知医生,一边迅速指挥组员做出应急反应,准确高效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有力保障了患者安全。”

取下手套后被汗水泡白的双手

“有一次,一位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前一秒生命体征还很平稳,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氧饱和度从95%下降到60%,血压测不出,当班医生、护士立即心肺复苏、用药、吸痰”经过2个小时抢救,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

“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进入病房时神志不清,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经过2个星期治疗后,神志转为清醒,虚弱的他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微微能活动的手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似乎在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看到这一幕,我们掉下了眼泪,心想,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病人肢体功能锻炼

“一位患者,躺在床上很久了,电话中听到家人的声音时,还流下了眼泪,没多久,病人就没了”,姚欢坦言,这是对医护人员打击最大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们规范地运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医疗手段,却挽回不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姚欢说:“我们每天看着病人病情在变化,我们为好转的病人感到开心,为不幸离世的病人感到难过。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患者,延续他的生命……”

打扫病房卫生的护理人员

除了护理好病人外,姚欢所在团队还要负责打扫卫生,收拾垃圾,擦拭、消杀等保洁工作。她带着护士把病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宽敞明亮、上一班为下一班换上干净的垃圾袋,地面拖得亮堂堂,以免接班者忙乱,大家都养成了协作、为下一个班准备的好习惯,整个RICU病房看上去环境更宽敞,上班心情更舒畅。

面对物资紧缺,集思广益去克服

2月11日,一场特殊的比赛——年贵州省援鄂医疗队医院RICU重症组“新冠肺炎临床实用创新比赛”在医院拉开帷幕。

创新比赛颁奖典礼

面对新成立的科室,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满足不了临床需求。来自10多个单位的医护人员便在一起磨合开展工作,在合作的医院一些好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方法。“在这样特殊的工作和合作过程中,我萌生了组织这样一场比赛的想法,目的就是能够发现适合于临床工作的一些好方法,能够服务于我们目前的临床状况,并且更好地惠及患者。”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情况下,成员们仍然积极参加比赛,集思广益设计出适用于现阶段新冠肺炎救治时期的临床实用创新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大家积极地开动脑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还能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去战胜疫情。“尽管我们RICU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我们团队积极乐观不畏艰辛,我为我们团队感到骄傲。”姚欢说。

姚欢回忆,抗疫期间物资紧缺,没有护理垫,患者腹泻需要频繁地更换床单,工作量大,很多护士腰肌劳损,杨洋护士用尿不湿拼接成护理垫来使用,减少了更换床单的频率。“没有物资,我们自己想办法创造来解决问题”这是姚欢告诉大家的。

获奖的团队成员

比赛从2月11日开始,到21日截止,在11天内收到了40个参赛作品,其中来自贵州医护人员的就有36个,大部分作品已经运用于临床工作当中。这其中有帮助床旁血液净化的操作流程、有关于长期卧床患者良肢位及功能位的摆放、有气管切开病人口腔护理方法等等,涉及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

凯旋归来,是结束也是开始

抗疫任务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姚欢3月26日回到了贵阳。“回家感觉真好!”姚欢说,目前她正在隔离点进行隔离,在鄂州工作的压力得到缓解,一直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虽然休息,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写下总结和文章,给自己定一个工作计划。

护理人员充满雾气的护目镜

在鄂州,要管理好病房,姚欢不仅要作为护士每日进病房做临床工作,也要完成大量管理工作,排班、定制度、拟规范、参与护理质量控制,每晚还要不停地打电话协调各种工作,有时还需要做好队友的思想工作,还要总结当日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然后编辑成信息提醒大家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每天忙到深夜,每天几乎只睡4、5个小时,第二天仍然继续战斗,她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如果有信心,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心态很重要。”

姚欢的战友都说她像“打鸡血”一样,每天都带着微笑,乐观、积极地工作,似乎不会感觉到累。大家也会受到她的感染,充满激情地去做好工作。每天不管忙到多晚,第二天也能充满激情地去战斗,“每天下班后,我的家人和两个儿子都聚在一起想和我视频聊天,但是我都没有时间,匆匆忙忙就挂断了,只是觉得很愧对家人”。来到鄂州2个月时间,两个孩子由年过六旬的老人和爱人在带,母亲之前才做完脑部手术,身体也不好,挺不忍心。“还好的是,家人都特别支持我的选择,让我不要有后顾之忧,注意身体,早点休息,不要被感染了,心里满满的感动。”

被口罩和防护服勒出印子的RICU护理团队

“现在总算有点时间,之前在工作中,完全没有时间去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的状态,能躺在床上多睡一会都是很幸福的事情了。现在回忆起当时和战友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场景仍然刻骨铭心,永远也忘不了这段经历。”最艰苦的时候已经挺过来了,过程也很美好,我收获了成长。”

姚欢笑着说,等着她干的事很多。学习英语、写文章、拟定科室工作计划……“生活充实一点好,不要浪费每一天的时间。虽然援鄂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但她会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回归岗位,继续做好每一项工作照顾好每一位病人。”姚欢说。

据了解,截止3月23日24时,贵州援助鄂州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人,管理患者占鄂州总量的55%;累计出院人,治愈率96.78%。增援鄂州以来,我省援鄂医疗队队员收获了多幅锦旗和感谢信。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吴鸿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