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m.39.net/pf/bdfyy/qsnbdf/家长后台留言:我家的小神兽现在因为疫情去不了幼儿园,只能每天在家跟我们耗着,他总是把玩具到处乱丢,家里被他弄得乱七八糟,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反复跟他说玩具不玩要收起来,但都不管用。强制让他收拾,也只是表面服从,只要不说他,马上又扔的到处都是。有时候问他玩具该谁收拾,他竟然说是应该我们收拾。每天只要看到他的玩具就来气,但又不能真的不让他玩,太愁人了,有什么好办法吗。全心理回应:仔细阅读家长的留言,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不收拾玩具的着急与无奈,也可以隐约感觉出因为疫情孩子不能去幼儿园,导致的家庭混乱,这背后是一种亲子关系的焦虑。在探讨孩子收拾玩具的问题之前,首先建议这位家长思考一下,是否疫情致使孩子在家这件事本身就会让家长焦虑。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听话的地方,就算没有收玩具的问题,可能也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长时间看电视,长时间粘着家长,跟家长对着干等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将孩子不收拾玩具的行为同孩子与我们长时间共处的状态混在一起,换句话讲,就是不要将亲子关系中的焦虑盲目地安置在孩子不收拾玩具这个行为中,这并不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讨论完上述前提,我们聚焦到孩子不爱收拾玩具这件事情。多数家长会将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视为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感的一个标准。但不得不说,这个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而清晰的界定,在现实里的每个家庭中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家庭从来没有过要孩子收玩具的意识,而有的家庭可能在孩子刚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就教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了。前者家庭对孩子显然没任何的约束,而后者家庭又显得太教条,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孩子到底要不要收拾玩具,家长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说一下玩具对孩子的意义。孩子对于玩具的理解同大人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成年人会认为孩子喜欢玩具仅仅是因为玩具好玩,这想法没有错,但仅有这个认识是不够的。从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层面来说,在很小的孩子那里,玩具起到了温尼科特所讲的过渡客体的功能,让孩子的力比多可以从父母那里暂时性撤回,同时又不会引起孩子不安。这个过程中孩子在象征层面实现了与母亲的连接,从而安抚了现实层面的与母亲分离的焦虑。所以玩具不是简简单单的物品,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孩子会将玩具当成是不在场的母亲的替代物;
第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的玩具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第三,通过将玩具乱扔,孩子标定了属于自己的领地。
由此可见,对很小的孩子来说,收玩具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一点首先需要家长认识并理解。肯定地讲,如果家长不要求孩子,孩子自己是没有收玩具的意识的,孩子认为将玩具到处乱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家长看到满屋子到处乱放的玩具会很烦,这时家长与孩子的想法产生了冲突。因此,我们要正视一件事情,收玩具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但聪明的家长们会用孩子需要建立良好的规则感为理由,顺理成章地使收玩具这件事情成成为了孩子的需要。这个神操作让家长的需要变得合理化,但会让孩子感到难以接受。所以,如果在孩子还尚小的时候,尽可能允许孩子保持玩具乱扔的自由,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益处的,玩具是孩子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的过度客体,以各种心爱的玩具为媒介,他们可以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孩子通过对玩具的喜爱,衍生出对更广泛事物的喜爱,过早地在玩具上约束孩子,使得让孩子对玩具产生复杂的矛盾情感,可能会扼杀了这种属于孩子的单纯的美好向往。那么,是不是说孩子就不再需要收拾玩具了呢,当然不是。等孩子再大一些,大概在4岁以后,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地内化母亲形象,能够熟练区分“你的”、“我的”,“妈妈的”,“爸爸的”的时候,玩具作为过度客体的功能开始慢慢褪色。此时,玩具的价值将出现一次重大转变,成为孩子新的精神制作的媒介,这个幻想中母亲的元素开始减少,父亲的元素开始增加。正是在玩具的陪伴与支撑下,孩子才更有力量迎接即将到来的残酷的俄狄浦斯阶段。对比于之前不需要孩子收拾玩具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让孩子收玩具变成了一件对孩子来说的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玩具开始触及父亲的话语,这涉及了边界,物权,以及法则。孩子可以通过对玩具的处置,去定位自己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位置,也就是重新标定自己在家庭三元关系中的位置。到了这个阶段,父母就有必要同孩子约法三章了。尤其是父亲需要清楚地告知孩子,“像小时候那样乱丢玩具是不可以的,因为你长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的东西,就像我们也要将我们的东西收拾整齐一样。”在父母话语的授权下,如果顺利的话,孩子会认同父母,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玩具收拾到家里某处划归自己的地方。但如果在父母的提醒下,孩子依然乱丢玩具,可能有几种原因。
第一,孩子被父母要求收拾玩具,但父母自己的东西却到处乱丢。这是一种双重标准,孩子无法形成真正的认同,自然也就不会情愿收玩具。
第二,孩子的空间被父母过度侵入,导致孩子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游戏空间。孩子用不收拾玩具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空间,企图父母的妥协和退让。这其实也是孩子发出的一种渴望得到父母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