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近年来,有关心脏性猝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据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约占总死亡的9.5%,猝死总人数约54.4万/年。在所有心血管死亡病例中,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而且,60%以上的医院外面。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分为两个层次,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幸存者,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复发。一级预防是对未曾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人群预防猝死发生。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基础疾病的防治
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首先是基础疾病防治。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一半以上是冠心病,其次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离子通道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
因此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如戒烟、适量运动、降脂治疗、控制糖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对于已罹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尽早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等。同时要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高血钾症),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作压力等。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相对安全,可降低心衰或心梗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猝死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复发作用有限。兼具β受体阻滞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阻滞作用的索他洛尔有时可能更有效。
胺碘酮预防室速复发疗效最好,但不良反应明显,不能降低总死亡率。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死亡率,不推荐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降低心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器械治疗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植入ICD前应进行独立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危险分层,同时要考虑患者的植入意愿。目前筛选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主要依据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同时可结合有创电生理检查(EPS)、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电图指标(QRS时限、QT间期)、自主神经张力评估、心脏瘢痕负荷以及T波电交替等指标。
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后LVEF≤30%~35%,不论是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均建议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
心梗后心功能不全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半年到一年)评估LVEF,以决定是否植入ICD。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P/D)可以明显改善伴有左束支阻滞心衰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建议植入预防心脏性猝死。
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减少ICD术后室速发作,延长无休止或频发室速患者的生存期,治疗ICD电风暴,可以作为单形性室速的常规治疗方法,对于复发的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如果可以标测到触发灶,也可以有效减少发作。因此,射频消融是ICD术后减少放电的有效方法。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对象包括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速所致心脏骤停的存活者、持续性室速及明确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患者,ICD较其他方法能更好地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一级预防相同,基础疾病的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作者:医院华伟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