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简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据统计,年我国患高血压人群已有3.58亿人,患病率还在逐年攀升。然而其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非常低。
要说这高血压
那还真是情况复杂
有的还真不是“血压高了”那么简单
血压高的原因有很多,
血压高不见得是高血压
案例
昨天来了一位老年男性朋友,以前血压不高,最近邻居家装修让他不胜其烦,觉也睡不好了,血压就高起来,最高时收缩压超过了mmHg。吃了两种降压药,结果收缩压勉强控制在~mmHg。
大家都觉着人老了,器官功能下降了,血压高是自然现象。可我接触到的许多老年朋友,其实就是因为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血压短期或者一过性升高,我一般称之为应激性高血压。其实这种情况不是真的高血压病,也不能光想着吃降压药而忽视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更多的是和老人聊聊他(她)的经历和感受,多开导老人,必要时用一些催眠、镇静或者抗焦虑药物。老年人睡好了,心情好了,压力舒缓了,放下心理包袱后,血压自然下降。
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情况非常普遍,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大大下降,非常虚弱或者脆弱,营养状况下降。很多血压高了多年的老年人,血压不高了,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是机体器官功能退化或者衰竭的表现——血压都高不上去了。
点评
血压时高时低,
像坐过山车
案例
遇到好几个患高血压的老年朋友,每天吃药前都要量几遍血压,高了就吃药,不高就不吃,结果血压偏偏“不听话”,忽高忽低。
还有一位大爷本来吃药控制得挺好,可自从医生诊断为帕金森病后,大爷的血压就不稳定了,躺着高坐起来就低。
血压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心情起伏波动一样。季节、活动、情绪、出汗,很多疾病和药物,都会影响血压,造成血压波动。连续几天血压低就应该减药了;连续几天血压高才考虑加药;血压不高不低,那就不要考虑减药加药。不要因为偶尔一次的血压升高或者降低,就改变药物剂量甚至停药,先找找原因,观察几天再说。如果波动太大,还要就医,由医生确定接下来怎么检查和用药。
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使血压忽高忽低,而且高了降不下来,低了还不好升上去。这时患者也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日常生活起居动作要缓慢,必要时身边有人陪伴搀扶,尤其上厕所一蹲一起更是埋藏着危险。
还有一点提醒:血压波动太大控制不理想的话,宁高勿低!因为老年人对高血压相对耐受,而低血压预示着危险就在眼前。
点评
高血压不一定有症状,
有症状不一定是高血压
案例
李大爷血压偶尔升高,这几天咳嗽、头痛、头晕、心慌、眼花,一量血压又高了起来。李大爷认为是高血压导致了这些症状。我看后了解了一些情况,告诉大爷:“您的情况大概率是不舒服导致了血压升高,而不是血压高导致了不舒服。”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即便有症状也不是高血压特有的,失眠、焦虑都可以导致头痛头晕等不适。人体任何疾病或者不适都可以影响血压水平,导致血压升高。骑车劳累,出血造成的不适或者紧张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点评
高血压用药问题,
老年人心中的迷
高血压离不开用药,而老年人高血压用药往往是最容易遇到问题的。在日常门诊,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在用药问题上纠结的老年人。总结门诊老年人常问的问题后,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1.高血压需要遵医嘱服药,不管有没有症状。吃多少药,是否增药减药,都要看血压水平,而不是凭感觉服药。
2.降压药不存在耐药问题,血压升高要找找原因,比如是不是天气冷了,最近吃东西是不是没控制,是不是又胖了。
3.有的患者用了很多降压药,血压控制也不怎么理想,这种情况首先还是要找相关专家就诊或者会诊。常见的个人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吃得多、吃得咸,抽烟、喝酒、不运动,熬夜上网等;还有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睡觉打呼噜,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等。
4.有的老年人血压高,总说医生开的降压药不好使,看过的医生换了一个又一个,药也换了几种,血压仍没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时,血压不需要两三天就降到正常,1个月降到正常了就行。血压下降并稳定下来需要一个过程。降太快容易诱发或者加重血管缺血。
5.使用一种降压药物血压没降下来,不等于药物无效,可能需要联合用药,而不是换另外一种药物。
6.单就降压效果来讲,各种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差别不大,一线降压药物五大类,很难说哪个更好,关键是把药用好,用好了就是好药。
特殊类型高血压:
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诊室非同日3次血压≥/90mmHg、家庭血压平均值</85mmHg时可诊断为白大衣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
诊室非同日3次血压</90mmHg、家庭血压平均值≥/85mmHg可诊断为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血压测量有哪些注意事项?
图片来源: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
1)应在安静、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测量,最好休息≥5分钟,排空膀胱,不在饮酒、喝茶或咖啡以及抽烟后测量血压,避免被测量者出现紧张、劳累、焦虑等情绪。
2)测血压时建议采用坐位,桌子和椅子的理想高度差是25~30cm,一般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缠在上臂中部,距离腋窝2~3cm处,袖带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血压计的袖带应根据被测者的手臂周长选择大小合适的,如果袖带过紧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松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
3)临床数据表明,70%以上的人有两个血压的高峰和低谷,清晨6~8点为第一个血压高峰;中午12~13点为第一个低谷;下午16~18点为第二个高峰;凌晨1~2点为全天最低点,也就是第二个低谷。
建议最好在清晨起床后进行测量。
4)在测量血压时充气压迫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引起全身血管出血反射性收缩而使血压升高,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高血压患者有哪些常见症状?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有些高血压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有些则有头痛、头晕、恶心以及夜尿多、无力、发作性软瘫等。
晚期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眼底、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高钠、低钾膳食:中国人普遍对钠敏感,人均食盐日摄入量显著高于推荐量,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2)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的1.16~1.28倍,随着内脏脂肪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此外内脏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导致糖、脂代谢异常。3)吸烟、过量饮酒:吸烟有害健康,限制饮酒与高血压下降显著有关,目前有关少量饮酒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证据尚不足,相关研究表明,即使对少量饮酒的人而言,减少酒精的摄入量也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4)长期精神紧张: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有研究显示,精神紧张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18~1.55倍数。5)其他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另有研究显示,暴露于PM2.5、PM10、SO2和O3等污染物中均伴随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如何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控制血压,降低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为根据患者血压和总体风险水平,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长期、规律的服用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其他疾病。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
确诊高血压患者如何管理?
1)血压的控制水平?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90mmHg以下,可耐受者建议降至/8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降至/80mmHg以下;?80岁以上的患者降压目标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2)长期监测与规范治疗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只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心脑肾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就会下降,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科学降压。另外,不少人都觉得,高血压就是血压高点,并没有什么影响,但真的是这样吗?看似普通的高血压,危害远超你的想象!高血压的危害你真的了解吗?高血压是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即已证明,即便没有任何症状的高血压也需要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通常情况下,只要没有出现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很多人对高血压并不在乎,有的患者干脆不治疗,也有患者存在用药随意、用药间隔不规律、头晕才服药,没有症状就自行停药等误区,但毫不自知和自控不足都会使疾病更加危险。→血压很高但不难受?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可怕!
下面我们将从中青年高血压、高血压急症、高血压的预防等几个方面来让大家更加了解高血压!一、中青年高血压高血压在我国患病率呈逐年增长与年轻化趋势。-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调查显示,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然而相应的高血压知晓率仅51.6%、治疗率45.8%、控制率16.8%,高血压防治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不容乐观!
1.压力大、精神紧张(压力大、精神紧张,同样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2.肥胖、超重(肥胖容易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脂肪堆积、血管硬化,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3.生理时钟被打乱(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时钟若被打乱,会致高血压。
4.不良习惯(嗜好烟酒);
5.高盐饮食(钠摄入量过多,会引起钠水潴留,造成血管容量加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6.职场上有“情绪杀手。
二、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症(HE)是一组以急性血压升高,伴有靶器官损伤、或原有功能受损进行性加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区别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的关键。
高血压急症病因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多端,病死率、致残率很高,应进行早期快速、合理、安全、控制性降压。
当病情稳定后,尽早过渡到口服降压药物,出院后也要进行血压管理,避免血压控制不良再次发生高血压急症。三、高血压头痛
头痛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其类型与年龄有关,青壮年偏侧头痛者较多,老年人全头痛较多。
头痛往往呈沉重性、间歇样钝痛,胀痛及搏动样痛,有时持续性,剧烈头痛少见。特点为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起床从事活动后可减轻。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头痛还可能是中风的前兆,要及时排除脑血管病的可能。
高血压性头痛的特点
1.头痛表现的类型与年龄有关。2.青壮年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类似偏头痛;中老年高血压头痛多为前额、后枕部痛,也可为全头痛,低头或屏气用力可使头痛加重。3.头痛的性质多为沉重的压迫性痛、间歇性钝痛、胀痛及搏动性痛,有时为持续性痛,但头痛程度多不剧烈。4.晨醒时头痛较重,起床活动后常减轻。5.常有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易激动等症状。6.恶性高血压伴有高血压脑病时,头痛为持续而剧烈的全头痛。总之,头痛与高血压有直接的关系,控制血压,可缓解头痛。四、如何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并发症很可怕,严重的可威胁生命,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再是肾功能衰竭,可以说每一种并发症都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但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血压的水平与并发症发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也就是说血压控制好了,相应器官的损害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或延缓,可以有效的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药治疗,勤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维持血压稳定,遵照高血压治疗目标与原则。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为根据患者血压和总体风险水平,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长期、规律的服用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其他疾病。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平常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不宜过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酒及高脂饮食,避免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
总之,对高血压必须重视,但不必恐惧,关键是要早期治疗,早期把血压控制到合适的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来源:大众健康、好医术心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