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心功能受损程度、病变发展速度及受累的心室状况等。心衰的发展过程分为A、B、C、D四个阶段。阶段A为“前心衰阶段”,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但目前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阶段B属“前临床心衰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到已发展成结构性心脏病。阶段C为“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或目前虽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以往曾因此治疗过。阶段D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有典型心衰临床表现见于C和D阶段。
一、左心衰竭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器官低灌注等临床表现为主。
1.症状
(1)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
2)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卧位时呼吸困难加重,坐位时减轻。由于坐位时的重力作用,部分血液转移到下垂部位,可减轻肺淤血,且横膈下降可增加肺活量。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熟睡后突然憋醒,可伴呼吸急促,阵咳,咯泡沫样痰或呈哮喘状态,又称为“心源性哮喘”。轻者坐起数分钟即缓解。其发生与睡眠时平卧回心血量增加、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少、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支气管易痉挛而影响呼吸等有关。
(2)咳嗽、咯痰、咯血因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和(或)支气管黏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所致,痰常呈白色浆液性泡沫样,痰中可带血丝,也可由于肺血管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引起血管破裂出现大咯血。
其他心排血量减少,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可引起乏力、疲倦、头昏、心慌症状。肾脏血流量明显减少,出现少尿症状;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
右心衰竭
以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1.症状主要由慢性持续淤血引起各脏器功能改变所致,如长期胃肠道淤血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甚至腹痛;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白天少尿,夜尿增多,蛋白尿等。
2.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时若右心室显著扩大形成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可有收缩期杂音;体循环静脉淤血体征如颈静脉怒张和(或)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肿;胸水和(或)腹水;肝肿大,有压痛,晚期可有黄疸、腹水等。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