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
朱晓枫姚瑶
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通报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况,重点介绍我省临床救治和治愈后随访、管理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东坚持科学作战、协同作战、智慧作战、安全作战,不断调集全省最强医疗资源,竭力挽救患者生命。全省目前已出院患者中,60岁以上的共有例,占比21.6%;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例,占比21.5%;成功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的患者有4例。
截至3月12日,广东已有40位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了血浆,目前已为17位危重患者输注,其中11名危重症患者比之前有好转,所有输注血浆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
钟南山领衔专家组
开展7次全省联合会诊
“我们一方面建设了坚强作战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起精准作战的研判机制,始终做到了科学作战。”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表示,广东坚持“全省一盘棋”的整体设计,依托各地市医疗救治组和各级专家组,搭建起贯通省市县的决策指挥平台和快速反应救治体系。
他说,从发热门诊到普通门急诊,再到住院患者的闭环式大筛查;从留观病例到疑似病例,到确诊病例,再到出院病例的全流程管理;从专家组三线值守,到五诊工作机制,医院分片负责制,我省全面构筑起医疗救治严密的组织体系,达到全省同质化、高水平的救治目标。
在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救治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协同作战,实行多学科集中定点工作制、多层级专家立医院分片负责制。刘冠贤介绍,除了整建重症、呼吸、感染、影像等多学科临床专家外,我省中医药专家针对普通病例、重型病例、康复期病例给出了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方案;护理专家建立优化管床管病人模式、加强病情监测早期识别重症患者等措施,给予精细化护理;药学专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出台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此外,在专家组“3+1”机制基础上,我省率先落实首诊负责制、建立巡诊制度、开展远程大会诊、派出专家驻诊、启动特诊机制,“五诊”相结合互补充。其中,仅省级专家巡诊,就先后组织了50批次、派出专家79人次,现场会诊患者人次,每一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都得到了省级专家多次的救治指导。
针对救治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医院的集体优势,由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院士团队、医院团队、医院团队分片负责指导危重病例救治工作。7医院先后派出95名专家到20名危重症患者病床旁驻点开展救治工作,开展个性化救治。
线上“专家天团”远程问诊是广东“智慧抗疫”的重要方式。刘冠贤表示,在医院点对点远程会诊、中山大学系统远程大会诊、护理中医专科会诊等的基础上,我省坚持危重病例全省远程大会诊。迄今为止,共组织专家人次在线开展24次全省联合远程大会诊;其中,钟南山院士领衔各系统、各医院省级专家与30医院开展全省联合大会诊达7次,42名危重型患者得到全省最强“专家天团”的诊治。线上“专家天团”也多次连线武汉、荆州战疫一线,分享广东智慧与经验。
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
护士占比超六成
发布会上,刘冠贤介绍了我省护理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情况。“护士在患者的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广东有护士总数35.7万人,此次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护士占总支援人数的65.34%。
刘冠贤说,在护理人力方面,广东通过搭建护理应急管理组织架构、组建重症救治团队,优化重症患者护理模式,实施特护组、分梯队轮班制,人力调配高效而精准。
在护理技术方面,广东通过强化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病情观察重点,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医护共同制定一些关键指标,为患者量身打造最优的治疗护理方案。“不少重症患者是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其有活动后气促、生命体征变化,及时给予氧疗支持,这个处置对病情转归很关键。”刘冠贤说。
“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身上常有很多管道和监测治疗设备,据统计,一个病人身上每小时监测项目多达50余项,对技术和能力要求高,护理人员要用‘绣花式’的精细,才能达到期望效果。”刘冠贤说。
刘冠贤表示,广东根据国家诊疗方案内容,及时部署出院患者的跟踪随访相关工作。“第一是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患者出院后的跟踪随访医院、医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多个单位。第二是设立复诊门诊,第三是加强长期跟踪随访。”
他介绍,随着我省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不断增多,医院陆续设立针对出院患者专业的复诊门诊。同时,我省已制定《广东省新冠肺炎治愈出院人员身心健康跟踪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好全省新冠肺炎治愈出院人员的身心健康跟踪随访服务,动态掌握全省患者治愈后现状,及时提供训练和指导,持续维护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始终坚持强化院感防控。疫情发生至今,全省医务人员实现了“零院内感染”。
发热门诊增加询问
有无国外旅居史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广东有哪些有益经验?医院主任医师覃铁和表示,广东重症医学学科建设有水平、实战做法接地气。
“我省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较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覃铁和说,广东30医院都有建制齐全、设备完善的ICU,各地积极调配集中优质医疗资源,对“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起到很好的支持。此外,多学科参与救治、医院对口帮助,都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多项制度建设和落实,也为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提供了保障。覃铁和说,疫情发生之初,广东就集中最强的医疗专业力量开展患者的医疗救治,并实行“三线值守”制度:“一线”专家驻点救治,“二线”专家巡诊,钟南山院士等“三线”高水平专家通过远程平台对疑难重症进行专家会诊,指导治疗。另外,我省感染科、呼吸科、ICU和影像学科专家建立了病例筛查制度,每日对确诊患者进行筛查,及时判断患者有无转化成重症、危重症的趋势。
当前,康复者血浆应用在重症患者上的情况如何?医院副院长刘映霞介绍,截至3月12日,广东已有40位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目前已为17位危重患者输注,其中11名危重症患者较之前有所好转,所有输注血浆患者都未见不良反应。其中,医院治疗的7名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已全部转阴。
刘映霞指出,广东利用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工作开展早、开展规范、确保安全,还通过多部门合力,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宣传和社会动员。
“在这里,我想感谢所有捐献血浆的康复者们。由于你们的努力,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了有力的武器。”刘映霞呼吁,希望有更多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的康复者加入到捐献血浆的队伍中,为更多重症、危重症患者带去新希望。
医院逐渐恢复门诊,如何管理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可疑病人?广州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介绍,首先要明确留观患者人员范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详细询问患者症状,以及流行病学史。根据目前发展形势,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规定的流行病学史外,发热门诊还应着重询问有无国外旅居史。
此外,我省加快了留观病例筛查工作速度。发热门诊第一时间采集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检测机构收到标本6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并通报结果。有条件的发热门诊可以开展胸部CT、X光检查。同时,我省也在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开展广泛培训,提高早发现能力,严防漏诊。
■案例
钟南山领衔远程会诊,31岁孕妇ECMO撤机成功
及时做气管切开成救治关键
南方日报讯(记者/朱晓枫陈理通讯员/粤卫信)3月13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在广州、中山进行。
医院主管医生首先介绍患者情况。患者为31岁孕妇彭女士,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月6日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病情一度危急。经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2月27日,患者顺利撤下ECMO,3月8日撤下呼吸机,3月11日拔除气管插管,至今多次核酸检测阴性。
“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多器官功能好,能逐步下床活动,能否转出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李建伟说。屏幕上,显示着患者的监测指标和化验单。
“血气分析多少?生化指标也显示一下。”钟南山怕看不清楚,直接站了起来,走到屏幕边,仔细地看着患者各项指标。
广东省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广州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说,目前来看,病人各项指标不断改善,呼吸基本不费力,可自行进食。
“真的很不容易啊。”钟南山说,患者的救治几乎动用了中山最强的力量,患者年轻,病情发展快,中间还出现了心功能不全的问题,比较少见。幸运的是,广东医院的医生赴中山支援患者救治,如今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
钟南山表示,这位危重症患者病情恢复较好,得益于呼吸功能解决得比较及时,及时做了气管切开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患者使用ECMO长达21天,救治不易。从患者的监测指标上看,她在新冠肺炎愈后相关三个重要指标中有两个比较好,特别是淋巴细胞,但目前该患者的直接胆红素还比较高,在接下来救治中需要注意。
“这个病人近期可以出ICU,可用氢氧混合气的治疗。”钟南山说,患者在院一个多月,后续可为她做IgG抗体检测,看患者的免疫状态,这对愈后比较重要。
“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要很细心,就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于这个患者,后续要注意加强观察,特别是直接胆红素、营养支持等。听到这个患者好转的消息,我很高兴,这次救治也给全国危重症救治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钟南山说。
问答
长时间用ECMO如何避免“右心衰竭”?
记者:该患者具体的救治过程是怎样的?
医院院长袁勇:我们第一个手段是先上呼吸机,通过高浓度的氧气帮助患者呼吸。但后面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就想到了“人工肺”(ECMO)。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是可以帮到患者的,但时间长了,对患者的血细胞、血小板会造成破坏。
我们的患者总共用“人工肺”长达21天,整个医疗团队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据我们所知,这是全国第一例上ECMO长达21天后撤机成功、患者病情好转的案例。
记者:针对患者的救治经验是否具有推广、参考价值?
袁勇:我们发现,在换上“人工肺”后,大多数患者容易走到一个叫“右心衰竭”的阶段,即右心压力非常高,这时血液就无法从右心进入左心,容易导致左心衰竭,最终死亡。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想到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以该例危重症患者为例,她真正好转是从2月19日开始的。当天,这位病患濒临右心衰竭,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在这关键点上,我们通过减低支持左心房的呼吸机参数等方式来降低右心的压力。实际上,右心衰竭的逆转是很多上了“人工肺”的危重症患者治愈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位患者在这个阶段逐步实现过渡,最终在2月27日撤去了“人工肺”,目前已进入康复期。我们也希望这一经验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记者:目前该患者的康复进程如何?
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长孙福宁:我们全市重症护理方面的骨干、精英都聚集在医院,为患者制定了康复的训练计划,主要包括肺康复、吞咽功能的康复和肢体功能的康复,每天按计划实施。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患者康复是非常迅速的,身体状况也是比较好的。我们对后续的康复训练非常有信心。
南方日报记者廖瀚曾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