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什么变了
TUhjnbcbe - 2024/10/4 17:17:00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90mmHg下调至≥/80mmHg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什么变了?

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由≥/90mmHg下调至≥/80mmHg
  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
  漫画/杨仕成


  11月13日,我国首部《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涉及44个高血压诊疗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给出条推荐意见。其中,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引发社会强烈
  下调的标准,让不少原本处于“临界线”的人群戴上了“高血压”的帽子。对此,很多网友表示:“猝不及防地,就变成高血压了,我需要治疗或者吃药吗?”
  那么,为何要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青年患者人数或将增加,又该如何治疗?


  据了解,《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发布,以期实现高血压临床诊治标准化。
  为何要将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90mmHg下调至≥/80mmHg?对此,专家介绍,中国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如何基于临床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从年提出的10/95mmHg,到年提出的/90mmHg,再到如今的/80mmHg。
  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专家介绍说,血压介于“/80mmHg和/90mmHg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此次《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80mmHg,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mmHg和/或80-89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13日《指南》线上发布会上,医院赵冬教授说。
  《指南》制订组专家、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更早期阶段
  据了解,《指南》里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其中,1级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2级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此外,《指南》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进行了调整,过去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共四种,而现在只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对此,医院教授李勇表示,《指南》将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来说,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
  “根据《指南》的诊断标准,短期内造成患者人数的激增。”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应小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标准如何变化,血压数据客观存在。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需引起警惕。她认为,让更多人“戴帽子”,旨在让防控关口前移,更早具有防控意识,并主动就医干预。
  应小盈解释,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诊断标准中是“和/或”关系,即只要两个数据中有一个超过诊断标准,就属于高血压范畴,如/85mmhg是高血压,/75mmhg也是高血压。此外,《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这样的分级有何意义?应小盈说,根据大数据调查研究结果,1级高血压中,大多为我国18至54岁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人群。除遗传因素外,大多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超重、肥胖、血糖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通过新分级,可以让此类患者更早被识别,在未来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同时,应小盈指出,此次《指南》诊断标准的调整并非新鲜事:早在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就将高血压标准下调至/80mmhg,之后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也在《esc/esh高血压指南》中对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我国高血压人群基数大,此次调整后,并不是为了让大众‘谈病色变’,而是希望更早、更好
  不少人认为,高血压患者人群激增后,是否意味着用药成本变高、医保费用支出变大?对此,应小盈说,“虽然患者人数翻倍了,但并非所有新增的1级高血压患者均需药物治疗。”《指南》也指出,仅有22%的患者符合启动药物治疗的标准,其余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有氧运动、戒烟戒酒等非药物治疗干预,随访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但同时,《指南》也对≥/90mmHg的患者人群治疗有了新建议:以往不少患者会在诊断明确后,先进行3至个月的观察随访,现在将立刻启动药物治疗;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如果伴有其他合并症(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等)、有超过3个高危因素或已出现肾脏等器官损害,也需要立刻启动药物治疗。”应小盈认为,将治疗时机提前,将更好干预、控制病情发展,也将有利于血压控制,“针对多数患者,我们的治疗后目标均为降低至/80mmHg之下。”
  “在门诊时,我们经常告诉高血压患者,吃药只占治疗的5分,其余5分还得靠自己。”应小盈说,我国是高钠饮食大国,重油重盐的餐食固然美味,但也是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成人平均每日摄入10克食盐,但《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量应低于5克,就是抹平茶勺表面的一小勺。”她说,《指南》中提到,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用钾盐替代钠盐。“因为低钠高钾饮食对高血压控制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应遵医嘱。”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表示,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治本”。综合央视、《科技日报》、
  上观新闻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什么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