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樊民(前排左二)和病区医护团队准备进入病房新民晚报记者郜阳摄
2月19日武汉多云
今天上午九时,大家迅速集合,带着大量从上海带来的医用物资和防护用品,医院。车上的氛围和前几天不太一样,之前大家还能在班车上有说有笑,这次却显得格外凝重。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起,我们负责的病区开始接收病人。真正的战斗从今天开始!
到达病区后,大家分头各自忙碌了起来。为了能够挤出时间再次检查病区各项准备工作,大家的午餐只能匆匆解决。没有桌子,领来的盒饭就堆在墙角,大家充分利用休息室的床铺,叠好被褥,就成了“餐桌”,大家或是坐在纸板箱上,或找个垫子席地而坐,还有些直接蹲着、站着,就这么简单对付了一顿午餐。
抓紧一切时间做好收治之前的准备,再一次重申个人防控的流程,心中默默演练隔离衣和防护服的穿脱。我和卢根娣护士长带领医生、护士,模拟病人进院流程。我们必须要做到事无巨细,要把每个可能出现的环节都想到实处。
接收病人的指令终于来了!真正的“实战”开始了!大家利落地换上洗手衣、隔离衣和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口罩和手套,一个个都像宇航员。包裹严实后,为了便于分辨彼此,每个人都在防护衣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有一些队友在背后写上“武汉加油”“必胜”等,互相加油鼓劲。
我们医疗队副领队李斌突发奇想,在我的胸前,赫然写上了“樊大侠”三个大字。大侠不敢当,但是我觉得这个名字也挺好,非常霸气,嘿嘿,病毒,你怕了吗!没料到的是,身后听到的姑娘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队员们排列整齐,在门口迎接病人。救护车一辆一辆地开来,又一辆一辆地开走。病人们接踵而至,大家都主动迎上前去,把病人带来的行李、病例资料等等顺手接过。队员们忙而有序地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筛查,测体温、测氧饱和度,判断病人的轻重程度,引领或者搀扶着病人,送到相应的区域抓紧入住。很快,我们七病区的48张床位全部收满。
病人们进入病房后,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护士给病人连上监护仪,询问资料、一般情况;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进行心电图检查。医院分队的侍鑫杰医生还为进行了针灸治疗。
在我们收治的病人中,有一位是用救护车担架直接送来的重症患者。他年龄超过80岁,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基础疾病,虽然持续鼻导管吸氧,但氧饱和度仍在下降。医院呼吸内科的王振伟副主任勇挑重担,迅速查明病情后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很快,病人的症状逐渐好转,氧饱和度也恢复至正常。
龚亚斌副主任和吴祎副主任医师一直在病房里忙前忙后,肾病内科张熙副主任医师一直在飞速地处理医嘱。张艳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也非常给力,年轻的姑娘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即便累到坐在凳子上起不来,也毫无怨言。看到这些,真的深深感动了我这个做队长的。
询问病史的过程中,病人们得知我们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都说“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他们普遍对我们上海医疗队的工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
王振伟和吴祎坚持留下完成收尾工作。等我脱好防护服,从污染区里出来,时针已经指向了九点。算算,我们从下午四时进入污染区,到九时出来,已经五个小时了。
回到驻地,已是深夜11时许。但想到还留在病区的几位医生和护士们,他们可能要凌晨才能回到酒店,真的是心疼。
邓玉海和姜恺两个医生主动报名,值病区开科第一个大小夜班,所以白天就没有安排他们去参加收治病人的工作。但在大部队出发的时候,他们仍想“蒙混过关”,被我一眼发现,严词拒绝了他们,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保证充分的战斗力。
睡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