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候,范雎见秦昭王。可第一次、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范雎都不说话,这让推荐他去见昭王的人觉得很难堪。
范雎却说,他的建议可以让秦国很快强大起来,并能在诸侯中称霸。
但是,秦昭王显得心不在焉,不能专心,所以他不能跟昭王讲什么。
推荐的人听范雎这样说了以后,就跑去跟秦昭王说明原因。
到了第三次见范雎时,秦昭王就推掉了所有的公事,并叫所有侍从都下去,单独和范雎见面,客气地向他请教。
范雎见时机成熟,且隔墙无人,才一吐真言。
《论语》里有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所以说话需谨慎,切不可交浅言深,不可轻言妄语。
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唐朝武周年间,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为了媚附权贵,他巴结武则天面前的红人张易之。
后来发生神龙*变李显复位,宋之问因依附错了对象,被贬为泷洲参*。
他难忍泷洲的艰苦,秘密逃返洛阳,当时他的朋友张仲之出于好心,收留了他。
当时张仲之拿宋之问当自己人,于是对他无话不说,甚至把自己秘密除掉武三思的计划,也和盘突出。
谁知此时的宋之问听了此番话以后,不仅没有帮朋友保守秘密,甚至还打了小算盘,私下派侄儿去告发他。
可怜的张仲之识人不善,因为多言,毁了自己,也株连了全家。
古语有言:“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泄露了太多不该泄露的秘密,然后让自己陷入困境。
你并不知,有时你的无心之言,却被别人当作有意之图。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