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家答疑心脏支架不用取不能取没必要
TUhjnbcbe - 2020/12/2 10:38:00

心律失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几乎见于所有人群,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轻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容易被忽视。心律失常症状多以心慌、胸闷、胸痛、憋气、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为主,也有的表现为头晕、心跳停跳感(心跳脱漏)、眼前发黑(黑矇)、短暂意识丧失、晕厥,甚至猝死。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常常可以发现异常。

淮安市二院心内科主任朱源生以及刘亚洋博士组成的起搏、电生理专科团队,常规开展各项起搏、电生理技术,处理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时能够临危不乱、胸有成竹。起搏、电生理诊治的病种涵盖面广,能惠及青少年到老年人群。

现列举2例典型病例,为心内科电生理团队的高超技艺点赞。

刘亚洋博士在做手术

病例1:

年仅15岁,右侧旁道合并三尖瓣峡部依赖房扑

该患者是名15岁的男孩子,近6个月经常感到心慌,持续时间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发作时伴有胸闷,近期发作频繁,入院前1天再次发作,查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安排患者行微创电生理手术,刘亚洋博士为该患者进行了手术。

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发现患者右心房及心室间存在一处快速传导的电路,医学上称它为旁道,该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就是由它而引起,于是通过消融导管释放射频能量,从而对旁道组织进行消融。消融后再次电生理检查发现旁道已消融成功,不再有异常的传导。同时,在心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还存在另外一种心律失常,经过多种检查和标测手段,诊断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这种心律失常会频繁发作,长时间发作则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于是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消融后经验证消融成功。

手术通过抽丝剥茧、缜密分析,把病因一一剖析清楚,全部予以根除。因为是微创手术,不开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就可以下床正常活动,术后观察1天就可以办理出院。患者门诊随访一段时间,心慌、胸闷症状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

手术过程中三维图像

消融靶点X线影像

病例2:

85岁高龄,左束支区域起搏

该患者为85岁高龄男性,近20年反复出现胸闷、气喘,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心力衰竭,20年前已行永久性起搏器,迄今已更换起搏器三次。10年前因心力衰竭,起搏器升级为CRT,这是一种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从而改善心脏功能的起搏器治疗。入院前5天,患者受凉后胸闷、气喘症状再次加重,伴有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头晕。经检查发现患者心房电极发生脱位,左右室心脏同步功能差。因多次行起搏治疗,且存在电极脱位,给进一步手术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何克服相关困难是术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朱源生主任团队为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专家团队综合考虑,选择希浦系统起搏,这种起搏是一种生理性起搏。由于患者静脉血管和以前起搏器的电极粘连,导引导丝无法进入右心系统及下腔静脉,选用超滑导丝也不能通过。于是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导丝,沿导丝送入导引鞘,经鞘送入一种专门的电极,经由右侧穿刺点向左侧囊袋建立皮下隧道,右侧电极送入左侧囊袋与起搏器连接,手术终于成功。术后随访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据朱源生主任介绍: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技术,它是一种区别于以往起搏器技术的生理性起搏。生理性起搏逐渐成为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热点,其中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理想的心室起搏方式。它可以作为CRT无应答或CRT手术失败的替代方法,适用于心功能不全或具有心功能不全潜在风险的患者。远端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起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扩大了希浦系起搏临床适应证,包括低位阻滞的房室传导阻滞。将成为替代所有右室起搏和大部分双室起搏的技术革命。

术前心电图

术后心电图

术后X线影像

刘亚洋博士(左)术后与工程师合影

朱源生主任门诊时间:

周四门诊3楼心内科专家门诊

刘亚洋副主任医师门诊时间:

心律失常门诊:周五上午(门诊3楼专家9室)

周六上午(门诊2楼心内科)

其他工作日:住院部16区心内科病房

编辑:王宇

审核:江汇浪

淮安市二院宣传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答疑心脏支架不用取不能取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