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P研究(日本动态血压监测前瞻性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前瞻性动态血压(BP)监测研究。共入组了来自个机构,例至少有一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主要是高血压患者。其中47.6%是男性,76.7%的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平均年龄为68.6±11.7,67.5%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5年。
所有患者在基线时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以确定主要终点心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心衰)的发生情况。
图A:不同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累计发生率
图B:显示5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热点图不同夜间SBP下降类型,追踪到的累计CVD事件发生率如图A所示。单独的夜间SBP升高也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夜间SBP升高20mmHg,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1%-36%。根据5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图(图B)显示,夜间SBP越高,CVD事件的相对风险越高。其中极低血压组的人群,ASCVD和卒中风险随着夜间SBP的下降而增加。而其他血压状态组则随着夜间SBP的升高而增加。冠心病和HF的风险在夜间SBP较高的个体中最高。夜间SBP与日间SBP在大部分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ASCVD(增加21%,P=0.)和心力衰竭(增加36%,P=0.)的风险显著增加。日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ASCVD(增加22%,P=0.)的相对风险显著增加,但不与总CVD(增加16%,P=0.)相关。夜间收缩压的升高对CVD、ASCVD和HF风险有着轻微但显著的改变。模型对CVD、ASCVD和HF风险的识别略有但显著改善,而日间收缩压的升高仅略微增加了ASCVD的风险。因此,相比于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可能是更重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尤其是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在临床当中,我们会针对患者的高血压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主要是药物干预。在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的患者中,日间血压可能是导致左室肥厚更关键的因素。而在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或许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点。因此我们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截止目前的研究中,有77%的参与者接受了新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诊室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诊室血压来调整患者用药。在随访期间,也是如此,医生会根据患者自测日间血压或诊室血压来进行药物调整。然而,仅仅针对这部分血压值进行调整,可能会导致相当一部分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其夜间血压无法评估,夜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会大大增加。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测定夜间血压的标准方法,但在临床当中应用及其有限。在J-HOP研究(日本早晨血压-家庭血压)中,我们认为使用家庭设备进行夜间血压的测量是ASCVD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与诊室、早晨和晚上的家庭自测血压无关。优势与局限性本研究的优势之一是,跨多中心使用了一致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此外,运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患者由睡到醒之间的血压,也是夜间血压和评估患者每日血压变化的金标准。
当然,该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人群位日本人,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群是否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仍有待探索。另外研究评估里不包含超声心动图,对于HF患者鉴别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与讨论该研究旨在探究夜间收缩压值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事件造成影响,研究结果是阳性的。对于国内的高血压领域来说,夜间血压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