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江丽波衣晓峰
今冬最强寒潮“横扫”全国!心血管疾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冬季特别是天气寒冷时更普遍,已确定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猝死更容易发生在寒冷的天气(温度15.4℃)。
医院心内一科副主任周大亮教授介绍说,研究表明,气温在-48℃至10℃之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气温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1℃,心梗发生率将升高2.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1%,尤其是气温降低的28天内心梗风险最高。最强寒潮来袭,心脏病患者应更加注意。
高血压患者
周大亮指出,寒冷可使血压增高已经被公认,从年霍普曼发现寒冷季节血压增高的现象后,人们一直在季节与高血压方面进行探索。
库内什等医生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从27℃降低至-24℃时,收缩压平均升高7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3mmHg。
冠心病患者
周主任介绍,研究显示,寒冷天气可以引起体表小血管收缩及痉挛,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加重心脏负担,使原有冠脉狭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加重,诱发心绞痛发生。
另外一些基础研究显示持续的寒冷应激会导致人体能量合成不足。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斑块中,寒冷、缺氧环境使能量代谢出现障碍,致使ATP生成严重不足。寒冷还可以诱导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诱发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患者
周大亮解释说,在寒冷条件下或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心律失常,此外气温骤降患者容易感冒,并由此导致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也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能量、供氧增加,但由于患者本身心衰,心脏供能不足,导致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是诱发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冬季人们出汗少、摄入热量过多将增加体液潴留,也会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患者
周主任告诫说,寒冷与多种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特别是房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些年房颤发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可以诱发心功能不全、脑栓塞及周围血管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周大亮认为,近年来研究表明房颤与寒冷关系密切。很多研究显示房颤高发期都在冬季,其原因可能与气温、湿度、气压以及冬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高发有关。一项纳入例高加索人的阵发性房颤研究显示,在女性患者中,阳光相对充足、气温较高的5~8月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另有研究显示,在寒冷季节,更多的房颤患者因为症状加重而入院,而且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也明显升高。
那么,寒潮来袭,应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呢?周大亮主任给出的建议是: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
寒冷和气温骤降时,血压会出现波动,但也不要过分紧张,首先寒冷时节每天早晚增加测量血压的次数,3-4次/天,如果发现血压超出预期目标,医院就诊,找专业医生调整,切忌自行调整药物。
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而言
冬季在东北及高原地区也是高发季,如果没有发生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时,坚持原有治疗方案即可,无需过度补充营养物质,如辅酶Q10等。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果身体不能完全利用,身体将转化成脂肪储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对心力衰竭患者而言
冬季及夏季血压波动、流感高发,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到人群多的地方,避免感染诱发心衰。
同时,要注意合理运动。在经常出现雾霾的区域,不建议带口罩进行户外活动,这样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可以选择在室内做一些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踏步走等,如果天气较好可到室外运动,尽量在下午活动,避免过度。
在饮食上,应一如既往的清淡、均衡饮食,戒烟限酒,整日食补、药补,反而容易补成严重冠心病。
最后,要保持平常心态。由于很多患者过多担心冬季到来身体会出现种种问题,表现的过度紧张,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医院“挂水”疏通血管,或者一些人应用一些偏方,这都是不可取的,平衡心态、放松心情是最佳“良药”。
专家简介
周大亮医院心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内科住培基地教学主任,黑龙江省级领*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心血管)。参与国家攻关课题2项、主持省市科研课题7项,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省市新技术应用奖6项,发表SCI文章5篇、国家级核心期刊文章20篇,副主编、参编书籍3部。老了要有7颗心!最新潮的养老观,值得一看!一个吹风机能顶10个老中医?此言不虚,太神了!你养什么花,喜欢什么花,就是什么人......神准!编辑:雪娇
商务合作: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邮箱:laonianribao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