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DoctorsSharingBetter
iCardioOncology
▼
编译解读:大连医院刘莹教授心力衰竭(HF)的风险分级是一个挑战,正如指南所承认的,需要新的精确数据模型。为了开发能够评估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工具,研究人员以名连续门诊病人为样本,统计分析临床变量并成功建立风险模型。该模型重点纳入反映病理生理途径的生物标志物类,包括反映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塑的ST2。优化后的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心衰患者一到三年内死亡风险。此项研究由西班牙.巴塞罗那多所医学院联合发表于美国PlosOne生物学期刊杂志。研究背景
反映不同病理生理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已广泛应用,通过整合临床和常规实验室这方面的数据有望优化心衰的风险分级。一款名为BCN的Bio-HF生物学心衰风险评测仪即基于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牵张力标记物)、hs-cTnT(高敏肌钙蛋白T,心肌损伤标记物)、ST2(可溶性ST2,反映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塑)三种生物标志物研制而成。研究方法
借助鉴别、校准和分类数据处理系统,以1年后、2年后、3年后死亡率为指标对该款产品进行性能验证;采用10折交叉验证(10-foldcrossvalidation)和次自举算法(bootstrapping)。研究结果
参与BCNBio-HF心衰评测的患者群体信息:名来自连续门诊的病人,平均年龄为68.岁,(依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I-II患者数和III-IV患者数之比是73%/2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6%,缺血性病因52.2%),平均随访时间3.4年(例死亡)。表: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在对23个变量进行初步评估后,建立了8个独立模型。纳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利尿剂剂量、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用药及hs-cTnT、ST2、NT-proBNP三种生物标志物指标。BCNBio-HF心衰评测仪在不使用,或使用一种、两种或三种标志物的情况都可开展。生物标志物指标的纳入对所计算出的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影响,交叉验证分析的平均C统计量为0.79。图心衰患者死亡风险:观察值与模型预测值的比较
(ST2+NT-proBNP+hs-cTnT多标志物联合使用)
A第一年死亡率B第二年死亡率C第三年死亡率
研究结论
BCNBio-HF新型心衰风险评测仪,结合了反映不同病理生理途径的生物标记物,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衰患者1年、2年和3年的死亡风险率。“领异标心”ST2专栏由利德曼赞助支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