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先后有3名成员于19-25岁时猝死。家庭幸存者十分惊慌,全家长期处于极度惊恐状态。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变所导致的急速死亡,它常常以突如其来、让人颇感意外的方式侵袭各个年龄段貌似健康的人。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数已逾50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记者从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了解到,心源性猝死因发生急骤,部分猝死甚至无法查明确切病因,不仅给临床医学预防猝死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在法医学实践中容易被怀疑为暴力性死亡;相反,部分暴力性死亡则可能被误认、伪报或掩盖为心源性猝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图源:视觉中国“心源性猝死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学死因鉴定的难题。”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成建定教授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二十年如一日集中科研力量攻关心源性猝死的分子病因,取得了一批突出科研成果,并应用于心源性猝死相关案件的法医学精准死因鉴定及猝死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在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案件的鉴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暴力性死亡还是心源性猝死?研究成果用于精准死因鉴定实践成建定教授表示,准确识别暴力性死亡,排除心源性猝死,对于解决某些争议案件的死因鉴定、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他举例到,数年前,31岁某外籍男子在广州与人发生冲突数小时后死亡,初步检验被怀疑为心源性猝死。因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