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就是心血管领域的危重症,需要紧急或者限期植入心脏起搏器。但是,如果患者同时再合并严重心衰、室速、脑梗、心梗、房颤,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对起搏器植入技术本身的要求和起搏器的选择都十分考验治疗团队的技巧与经验。
日前,疫情的阴霾刚刚散开,大连医院门诊来了一位专程赶来的患者,真诚的感谢再一次生命大门的开启。原来,这位患者患糖尿病、心梗10年,房颤近10年,5个月前因脑血管病变出现了急性脑梗死,1个月前患者显著心率下降,心衰明显加重,心率仅仅40余次/分左右……心脏的一支血管表现为陈旧性闭塞,另两支血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狭窄,心脏显著增大并有室壁瘤,心脏的收缩能力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重患,植入具有自动核磁检测功能的ICD,并进行传导束起搏以兼顾心衰治疗和猝死防治是最佳的方案。传导束起搏可以避免心衰的加重甚至可以完全逆转心衰;自动核磁检测功能的ICD可以一键开启的“核磁模式”,在开启后的14天内患者可根据需要无限次自动识别核磁环境、自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在确保安全治疗的同时大大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术后一个月随访时,患者左心射血分数显著增加了,LVEF40%!双腔起搏器各项参数满意,预估寿命12年左右!众所周知,传导束起搏技术的门槛相对较高,但与目前同类技术相比,改善心功能的价值超乎想象!传统的ICD不能做核磁检查,即使有非常少的ICD可以接受核磁检查,但是都需要每次在检查前都要程控为核磁检测模式,检查后再关闭核磁检测模式。在此期间,患者缺乏有效的ICD诊断与治疗保护。而自动核磁检测ICD的问世,则全面解决了这些弊端。自此,开启了自动核磁检测ICD加传导束起搏的新时代!
专家介绍
董颖雪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心律失常二科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委员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委员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委员会女医师联盟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分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心脏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导师。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委员会委员。
专家介绍
高连君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辽宁省特聘教授
学术任职: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大连市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专家介绍
夏云龙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大连医院院长,大连医院院长。
现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担任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参与并完成科技部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文章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0余篇,代表性研究在NatureGenetics、Circulation、JAHA、HeartRhythm等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