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不足百天,对运动员们来说,相对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十分重要,毕竟这能确保他们有足够精力准备接下来的比赛。作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赛时,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将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53天*24小时保障服务。
5日上午,记者探访北京冬奥村。赵晓娜摄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宋嘉业介绍,北京冬奥村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引入了健康建筑的全新理念,竭力打造低碳建筑。从如何办理入住,到公寓的住宿条件,有哪些“黑科技”提供服务,再到在下沉式广场“藏着”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届时能享受到怎样的生活服务……相信很多人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11月5日,记者探访了北京冬奥村,这次,就让大家跟随小南的探访,以运动员等未来将入住北京冬奥村人员的视角,一共用四站,来了解一下这里的吃住条件到底怎样。
第一站
办理入住:设有行李存放区、小会议室
北京冬奥村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从北京冬奥村北门入内,右手边即是运行区,赛时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礼宾、媒体接待的功能。一层宽敞的大厅,就是代表团接待中心,也是运动员和随队教练入驻北京村第一站报到的地方。代表团接待中心由老厂房改造而成。
接待中心外部,目前这里仍在施工。赵晓娜摄
从外形上看,红色的砖墙,银色的钢结构,运行区呈现出传统工业风。为了秉承“节俭办奥”理念,这一片区域由原北京第四清洁车辆厂厂房15栋既有建筑进行翻新、改造而成,在尽可能地保留原老旧厂房既有建筑的基础上,翻新了1.26万平方米的外立墙面。
同时,室内进行了装修,并重新铺设了全运营区的水、电、燃气的管线。值得一提的是,每栋建筑之间新建了“暖廊”,全透明玻璃幕墙的设计,能达到采光保暖作用。
接待中心内部。赵晓娜摄
运动员在门口安检完,即在此完成注册、激活,报到完成后入住居住区。运行区还将专门设立行李存放区,为运动员报到提供便利。设置小会议室,方便代表团集体领取证件等。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