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研究证据均表明,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诸多益处,目前均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积极推动。心脏康复也逐步成为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心脏康复正迅速发展,成为药物、手术治疗后又一重要的疾病管理方式。
心脏康复概述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脏康复的定义为:确保心脏病患者拥有良好的身体、精神,社会生活状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合,以确保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
心脏康复强调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全程的医疗指导与关怀,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通过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控制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降低心血管病率和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运动、营养、戒烟、心理五大处方缺一不可,其中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取得成效的基石。
心脏康复强调整合医疗模式,不局限于指导患者药物、运动、心理或营养,而是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将疾病的管理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而是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程、全面、个体化的一套管理程序。
最早提出者及经历过程年,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Heberden记录了一位遭受心绞痛折磨的患者,通过每天据木材半个小时的活动,他的心绞痛竟几乎治愈。
20世纪初(年),临床医师担心急性心梗患者早期活动出现心衰、心脏破裂、心律失常,主张严格卧床6~8周,一般卧床休息3~4个月。20世纪40年代,认为坐位比卧位心输出量减少,心脏负担减轻;长期卧床易出现忧郁、血栓栓塞。提出“座椅子”疗法,即急性心梗后第一天让患者在椅子上坐1~2小时。
20世纪50年代,认为急性心梗患者早期分级运动安全有效,建议患者4周内早期运动。以急性心梗患者早期活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概念雏形初现。
20世纪70年代,Wemger发表住院期心脏康复(1期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协会认可,开创了院心脏康复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首次出版了运动康复程序指南。
21世纪,以运动为核心的综合康复程序成为专业协会和心脏病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