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医堂中医辨证治疗胸痹
TUhjnbcbe - 2022/6/17 15:59:00

案例一

刘某,女,52岁。

主诉:阵发性胸闷、胸痛伴心慌3年余,下肢水肿3个月。

现病史:患者首次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及输液治疗好转。本次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双下肢水肿,经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到医院进行治疗。

现症: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肥甘,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双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倦怠,声音无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无力。血压/9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帕),心率95次/分,心律齐。心电图: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胸痹心水(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以益气化瘀、温阳行水为法。

处方:人参10克(另包先煎),*芪20克,丹参20克,檀香10克,仙灵脾15克,干姜10克,炒葶苈子15克,白茅根30克,制香附15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嘱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低糖盐,限肥甘,少辛辣。

二诊:服上药7剂后,双下肢水肿有所减轻,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明显好转,神疲倦怠、纳差腹胀有所改善,畏寒肢冷有所好转。面色苍白,神疲倦怠,声音无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无力。血压/70毫米汞柱,心率88次/分。心电图同前。方证相符,上方加桂枝6克,生麦芽20克,以温经通脉,疏肝和胃,利水消肿。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三诊:服上药7剂,共14剂后,面色稍红润,精神体力有所恢复,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明显好转,神疲倦怠、纳差腹胀明显改善,四肢渐转温和。面色*稍红,神志清楚。声音有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腻,脉象沉细缓和。血压/70毫米汞柱,心率70次/分。心电图同前。方中人参改为*参15克,以代人参补气,仙灵脾改为10克,干姜改为6克。上方继服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四诊:服上药7剂后,共21剂,面色红润,精神体力恢复,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明显好转;自由卧位,神疲倦怠明显好转,食量增,腹胀消,四肢温暖。面色红润,神志清楚,声音有力。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缓和。血压/70毫米汞柱,心率70次/分。心电图同前。方证相符,疗效显著,上方共10剂,水煎服,隔天1剂,分两次温服,以巩固疗效。嘱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通二便。

按语: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肥甘,故痰湿脂高壅积。原患心肌梗死,心脏严重损害,加之劳累过度,心脾损伤。心气不足,心血失养,水湿属阴,阻遏胸阳,气机壅滞,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水瘀互结,积留体内,故下肢水肿;心气不足,心血失养,脾阳失温,升降失司,故面色苍白;神疲倦怠,纳差腹胀;脾阳虚弱,水湿不化,故畏寒肢冷。舌暗体大,苔白滑厚腻。辨证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

本案为胸痹心水病,病位在心,病因为水瘀互结,心主血脉,血脉不畅,血不行水亦不得行,心属火,而畏水,故水乘火位,必致心水诸症。本案虽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心水病机中,也起重要作用。肺之输布,脾之运化,肾之蒸腾,至关重要。在治疗中,益肺气,健脾气,温肾阳贯彻治疗始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转归,适时调整方剂,温药不可久用,补阳亦要顾阴,兼调气机,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案例二

高某,男,58岁。

主诉:发作性晕厥,胸闷,胸痛两年余,加重两个月。

现病史:患者首次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经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服用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和丸、硝酸异山梨酯片及输液治疗后好转。本次因劳累饱餐、感受寒冷,诱发病情加剧,来院诊治。

现症:心前区隐痛,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头晕神疲,出汗肢冷,甚则晕厥。面色晦*,神疲倦怠,形体肥胖,声音低沉无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薄腻,脉沉细数。血压80/50毫米汞柱,心率次/分,心律齐,体温34.6摄氏度,心电图:陈旧性心肌梗死,正后壁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胸痹心脱。阳虚血瘀,心脉痹阻。以益气温阳、化瘀通脉为法。

处方:红参15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麦冬15克,枳实15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10克(另包先煎),三七粉3克(冲)。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嘱戒烟酒、避风寒、勿劳累、低糖盐、限肥甘。

二诊:服上药7剂后,心前区疼痛基本得以控制;胸闷气短,心慌乏力明显好转;头晕神疲,出汗肢冷明显改善;血压回升至/60毫米汞柱;舌暗稍红,苔转薄白,脉象沉细,心率降至88次/分。面色晦暗稍红,神志清醒,声音较前有力。舌质暗稍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沉细数。改制附子为仙灵脾15克,助阳而不燥;干姜减为6克,肉桂减为3克以保心、脾、肾阳气继复。共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三诊:服上药7剂,共14剂后,面色红润、精神体力有所恢复,心前区疼痛得到控制;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基本消失;出汗已止,四肢温和,血压稳定在/60毫米汞柱;面色红润,神志清醒,声音有力。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缓和。病情稳定好转,已临床治愈,可以进入巩固治疗阶段。上方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以后可改服中成药巩固,选取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天3次;附子理中丸,每次3克,每天2次,温水冲服。医嘱同前。

按语:患者形体肥胖,原患心肌梗死,因劳累饱餐、感受寒冷,诱发病情加剧。寒为阴邪,损水病阳凝血,形成心、脾、肾阳虚,失于温运,心血痹阻。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故心前区疼痛;阳气虚弱,清阳不展,心失血养,故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心阳不振,失于托举,心脑失养,阳失卫外,失于温煦,故头晕神疲、肢冷出汗,甚则晕厥;舌质暗淡,苔薄腻,脉沉细数,皆为阳气虚弱,心失所养,心脉痹阻之征。辨证病机为阳虚血瘀,心脉痹阻。

本案属心、脾、肾阳虚,寒、痰、瘀互结,正气虚而邪气实。以益气温阳治本,以三七为臣,枳实为使,则脉通、血活而病好大半。遣药九味,谨遵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旨。

案例三

陈某,男,69岁。

主诉:发作性心前区憋闷,心慌气短1年余,双下肢水肿1周。

现病史:1年前,活动时突感心前区憋闷,并伴心慌气短,双下肢乏力,立即休息约10分钟缓解。此后每遇活动量大时,便觉心前区憋闷,心慌气短,休息或服速效救心丸10分钟~15分钟可缓解。曾患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1周前出现纳差、腹胀、睡眠欠佳,双下肢水肿,上5楼时感觉胸闷、心慌、气短,每层需要休息5分钟~10分钟后缓解。曾多次住院,疗效欠佳。

现症:心慌乏力,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睡眠欠佳。血压/80毫米汞柱,心率96次/分,心律齐,心电图前侧壁心肌缺血,体温正常。

中医诊断:胸痹心水。气阴两虚,血瘀水停。以益气养心、化瘀行水为法。

处方:*精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茯神20克,玄参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5克,陈皮15克,清半夏9克,白术15克,炒葶苈子12克,生麦芽20克,车前草30克,制香附15克,枳实15克,丹参15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嘱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少糖盐、适量运动。

二诊:服上药7剂后,心慌乏力,胸闷气短明显好转;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睡眠欠佳有所改善。面暗稍红,舌质稍红,舌苔薄白,脉弦细而不数。药已中病,初见疗效,不另立方,为提高疗效,上方加莱菔子30克,赤小豆20克,以行气消胀,宣肺化湿,利水消肿。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三诊:服上药7剂,共14剂后,心慌乏力,胸闷气短,基本控制;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睡眠欠佳,明显改善。面转红润,舌转淡红,脉弦细缓和。药证相符,病情明显好转,不另立方。上方炒葶苈子加为15克,以增宽胸理肺、行水消肿之力。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四诊:服上药7剂,共21剂后,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基本控制;下肢水肿明显消退,纳增胀消,睡眠如常。精神、体力、面、舌、苔、脉已恢复正常,已达临床治愈。为巩固临床疗效,守上方继续服用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按语:患者年近七旬,脏器虚弱,多生病端,身患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心脏已受严重损害,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心脾气虚,血行不利,水湿不运,水气凌心,心脉瘀阻,心失所养,胸气不伸,故心慌乏力,胸闷气短;水湿不运,中州阻滞,纳运滞呆,故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睡眠欠佳;面色晦暗,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脉弦细数,皆为气阴两虚,血瘀水停之征。

本案为胸痹心水证(冠心病心力衰竭),其病机水湿气化输布运行,全赖肺之输布,脾之运化,肾之蒸腾,使水归其源,各行其道。方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气消水湿常运,其病机概括为阴虚血瘀水停。本案治疗上养阴、滋润,有碍水运,似有相悖。气虚无力帅血,血行迟滞;阴虚血质黏稠,黏稠则血瘀;气虚血不行,水亦不行;阴虚血不行,水亦不行,临证屡见不鲜。本案以益气养阴、化瘀行水之法,共服28剂,疗效显著,已达临床治愈。后嘱调护预防之法,提高御病能力,防止病情复发。(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堂中医辨证治疗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