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由于长期的心血管疾病,或全身的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血管的损害,在早期可通过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增加心搏次数进行代偿,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但由于心肌的损害,使得心脏的收缩力和负荷过重,心脏失去了代偿能力,造成心输出量的减少,称之为心力衰竭。这种心脏的损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病症,那么该如何预防这种心脏疾病呢?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数是原来患有心脏血管病,比如高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所以,在未发生心力衰竭之前,即在代偿期就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疾病的发展。
器质性心脏病,是由代偿期发生的心力衰竭,一般都有诱发因素,因此要注意防止诱发因素。首先要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的感染,由于患者咳嗽、痰多引起气道阻塞,又由于炎症而发生充血、水肿,可使肺动脉压力增加,而使心脏负荷增加,促使了心力衰竭的发生。
情绪激动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心率加快,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强体力劳动,过于剧烈的运动也是不适合的,对心血管病患者,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自己体力的劳动和运动,绝不可因争强好胜伤害了身体。这些剧烈的活动会使得血流加快,心跳加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因此要注意控制运动量。
在饮食上,不宜吃得过饱,尤其是晚餐。过于饱餐,一方面可使横隔抬高而影响了心脏的搏动,一方面因增快消化道的血液供应而使心脏负荷加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女性,尤其是有过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禁止妊娠。妊娠和分娩对心脏病患者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如遇到妊娠,应密切注意,严加防范,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脏病患者如果因治疗需要输液输血,要防止输入的过多过快。若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可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