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2岁女孩因加班猝死。我相信,这是目前大家都较为
房子:万。(包括装潢以及按揭利息。)
孩子:25万。(仅限本国教育经费,不包含留学)
车子:90万。(按照10年换一次的频度,以及每月的使用费)按10年换一辆12万的车计算,含30年汽车使用费,按每月元计算。
家用:万。(每月三千,包含衣食住行)
养老:48万。(退休后的生活,每月元)
父母:7.2万。(每月给父母元生活费,持续20年。)
休闲:30万。(每年一万,30年就是30万。我心想,这并不过分)
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总共需要万。
人的一生需要多少钱,永远是网友一直讨论的问题。上述的数据也只是网友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念而进行的统计。咱们不妨设想一下,在父母的生活费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他生活事项的支出缩减一半,你是否还能生活?如果经费支出缩减三分之一呢,是否还能生活?
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就在于,生存会有底线,而生活是无上限质量问题。那么,我们的生存需要多少钱呢?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信息,全球贫困线将由1.90美元上调至2.15美元。我国的贫困线界定在0元/年。国际贫困线和我国的贫困线是有略微差异的,如果你追求的是一定程度的生活质量,那么,贫困线的标准如何定性就与你没有关系了,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列入低保户进而靠着国家援助而生活。那么,生存和生活的分界线就被量化为0元/年。
国际有自己的定义标准,各国也有各国的定义标准,我们不妨给自己定义一个标准。我们将它提到到00元/年,30年的时间就是30万。当然,我们也不能耽误孩子和老人,将孩子和父母的经费依然保持不变,两者加起来总共32.2万元,几乎持平。
有人可能会反驳,你这个账不对,难道车不需要花钱吗,房子不需要花钱吗,抽烟喝酒或化妆品,还有看病不需要花钱吗,旅游不需要花钱么?
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观念是需要消费的。无论车也好,化妆品也罢,都是以实体的形式体现我们的观念。没车不能活?房子小点不能活?抽烟喝酒以及化妆品甚至于旅游,这些都没有的话,就不能活?这个疑问根本就不存在应该或者不应该的固定标准,而是一条人生态度的观念之路。你希望你的生活有多么的高端,自然有相应的高成本观念不断地进行填充。我们甚至对死亡的观念,有些人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坦然面对死亡,而有些人却害怕死亡,比如我就是害怕死亡的人。
人的一生需要多少钱?如果上述的例子正是你所希望的生活观念,那么,万就是你实现生活观念的成本。而如果你想降低生活观念,那么,32万也是一种选择。观念之间不存在对与错,只存在成本和收益。观念发生于大脑,我们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远超个人能力的生活观念呢?
观念一致性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跟我聊到日本文化。据他所言,日本的文化素养非常高。我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说。据他所言,在日本,哪怕是凌晨两点,他们也会非常自觉的等交通灯。不光如此,据说在神户地震之后,国家派发物资,他们都是自觉排队,没有哄抢的情况。
我们大家对日本的文化可能都有所耳闻,这个国家的集体主义非常强烈。确切地说,在整体的亚洲国家中,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文化底蕴的。比如中国,马来西亚等国。
集的体主义文化的核心主要是追求一致性。曾经我看到一条错误定律:别人都不对,那就是自己的错。当伽利略提出物体的下落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无关时,他的观点几乎与所有人都不一致,你可以想象,绝大多数人站出来反对和抨击他,那是怎样一种心情。集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家的行为举止以及礼仪要求趋于同一种规则。而日本这个国家的集体主义是亚洲国家中最为强烈的。他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快速的将一个人的行为导入规则体系中,反之,缺点就在于,一旦他的行为与大众不一致,便会遭受嘲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见。
在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中,作者对比了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也强调了这一点。他们对行为的一致性到了哪种程度呢?他们与同事吃饭时,所有人所选定的食物几乎都是相同的。所以,这种行为的高度一致性会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某些人的行为或者成就不一致,便会带有极其强烈的耻辱感,所以这个国家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个人认为,由于他们对行为一致性的标准太过严苛和较真儿,所以导致本国的自杀率一直是全球最高。
日本警察厅公布数据显示,女性自杀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3%,男性则增加了22%。
日本年共有人自杀身亡,女性自杀人数增幅显然高于男性。
是谁杀死了杭州女孩
多起加班猝死事件萌生了一个问题并始终盘旋了我的大脑中。他们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为什么不选择辞职呢?很多网友的回答出奇的一直,大多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比如房贷,车贷。
我们就必须拥有一套体面的房子和车子吗?如果房子和车子低于普通标准不行吗?或者说,我们可以效仿香港,香港居民成为租户算是常态化的。
有的网友说,车子和房子是婚姻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东西,就意味着没有婚姻。
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婚姻是几千年的风俗观念,如果一个人达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结婚,多数会被嘲笑。我们为什么不能租房结婚呢,两个人一起努力挣钱,直到可以买房的程度。
网友回答道:同龄人都是借钱买房的,如果我们租房维持婚姻,通常会被耻笑的,久而久之,婚姻本身也会不稳固。
大家注意到没有,问题又绕回来了。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偏离观念一致性所引发的偏见。
在杭州女孩加班猝死事件中,到目前位置,所有关于女孩的信息当中只传达了两条信息:
1.女孩的父亲以借款的方式供读自己的女儿。2.女孩想减轻家里负担努力工作,并在加班过程中导致猝死。
滨江市人力社保局目前给出的最新回应是:女孩的工作时长并未超时。但是企业存在用工管理的不规范行为。
女孩很懂事,为了还清家里的贷款而努力工作,最终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在正当且合理的客观情况下发生的悲剧。女孩生前可能透露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同时,她也是这一代人的缩影,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
很多人与女孩有所区别的是:他们几乎是由于主观选择而造成的客观无奈。如何理解呢?比如你主观层面不想上学,怎么办呢?你通过故意淋雨的方式将自己弄感冒了,体温一度达到39度,这就很客观了,老师就无可奈何了。其实,很多人选择的道路出现了主观性错误,最后将自己逼入了无奈。
绝大多数人在主观层面选择了观念一致性的功利观念。同龄人之间存在不断的一致性攀比,他们拥有什么,我也必须拥有什么,同龄人之间的功利性攀比和竞争导致人人自危。当然,我并不是说功利主义完全是负面的,而是在我们的所有的观念当中,功利色彩的观念已经严重过载,它始终占据上风而居高不下。它的制高点足以形成一种天然势能,进而怂恿年轻人超前消费并将自己逼入绝境,转化为不断工作的无限动能。比如新冠病*刚开始在美国蔓延时,美国居民宁愿继续工作也要妨碍防疫工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单单是对病*危害的漠视,另一个原因就是借贷消费模式下的逼迫。如果说杭女女孩的死,是出于生存,而多数人的灵*却是死于极端功利主义的观念。它的弊端所不同于日本的就是如同抽烟一般的慢性自杀。
同时,文化观念本身也并没有错,错误就在于它与何种指向产生逻辑。就好像一把手术刀,它与医生产生联系,手术刀便可以救死扶伤,而与杀人犯产生联系,它便是凶器。到底是手术刀的错,还是操刀之人的错呢?我们的文化底蕴所倡导的是道德层面的一致性,如今却和功利主义勾肩搭背。拉罗什夫科曾说:“利益使一些人目盲”。如果我们的观念总是遵循利益至上的人生理念,那么,我们的行为多数是盲目的,我们的未来也会是盲目的。
我们必须消除掉因功利而衍生的各种偏见。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万物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关键在于它们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思维。人类自然进化出了意识,意识发明了符号,符号发明了逻辑,逻辑发明了观念,观念定义了标准,标准孵化了偏见,偏见引发了争执,辱骂,嘲笑以及暴力。
林肯曾说: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我们的意识一旦疏远了道德,便会自然而然的与利益更为亲近。它的弊端完全可以浓缩为八个字:人心向上,人性向下。从理智角度讲,功利性竞争就是犹如打麻将一般的零和性游戏,所有的游戏爱好者不存在一致性的赢相同的钱,更不存在一致性的输相同的钱,它最终的结果恰恰是阶梯式的不一致性和多样化。我们要理智的正视这种多样化的必然客观结果,而不是偏见式的嘲笑失败者。偏见滋生了嘲笑,嘲笑滋生了仇恨,仇恨滋生了暴力,暴力导致了死亡,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极度漠视多样化的规律。如果这种功利性的偏见不受束缚的肆意延续,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下一代,又有多少孩子成为偏见脚下的亡*。
人类目前的意识层次不应该在停留在如何技巧性的生活,应该升华到格局和智慧的层级。就好像我们需要效仿大自然,他们尊重彼此的存在。我们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大原则下,为什么就不能尊重彼此的求生观念呢?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观念的多样化呢?大自然能做到他的品类多样化,我们也可以。如果我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它便是智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