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孩子会将玩具当成是不在场的母亲的替代物;
第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的玩具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第三,通过将玩具乱扔,孩子标定了属于自己的领地。
由此可见,对很小的孩子来说,收玩具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一点首先需要家长认识并理解。肯定地讲,如果家长不要求孩子,孩子自己是没有收玩具的意识的,孩子认为将玩具到处乱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家长看到满屋子到处乱放的玩具会很烦,这时家长与孩子的想法产生了冲突。因此,我们要正视一件事情,收玩具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但聪明的家长们会用孩子需要建立良好的规则感为理由,顺理成章地使收玩具这件事情成成为了孩子的需要。这个神操作让家长的需要变得合理化,但会让孩子感到难以接受。所以,如果在孩子还尚小的时候,尽可能允许孩子保持玩具乱扔的自由,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益处的,玩具是孩子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的过度客体,以各种心爱的玩具为媒介,他们可以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孩子通过对玩具的喜爱,衍生出对更广泛事物的喜爱,过早地在玩具上约束孩子,使得让孩子对玩具产生复杂的矛盾情感,可能会扼杀了这种属于孩子的单纯的美好向往。那么,是不是说孩子就不再需要收拾玩具了呢,当然不是。等孩子再大一些,大概在4岁以后,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地内化母亲形象,能够熟练区分“你的”、“我的”,“妈妈的”,“爸爸的”的时候,玩具作为过度客体的功能开始慢慢褪色。此时,玩具的价值将出现一次重大转变,成为孩子新的精神制作的媒介,这个幻想中母亲的元素开始减少,父亲的元素开始增加。正是在玩具的陪伴与支撑下,孩子才更有力量迎接即将到来的残酷的俄狄浦斯阶段。对比于之前不需要孩子收拾玩具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让孩子收玩具变成了一件对孩子来说的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玩具开始触及父亲的话语,这涉及了边界,物权,以及法则。孩子可以通过对玩具的处置,去定位自己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位置,也就是重新标定自己在家庭三元关系中的位置。到了这个阶段,父母就有必要同孩子约法三章了。尤其是父亲需要清楚地告知孩子,“像小时候那样乱丢玩具是不可以的,因为你长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的东西,就像我们也要将我们的东西收拾整齐一样。”在父母话语的授权下,如果顺利的话,孩子会认同父母,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玩具收拾到家里某处划归自己的地方。但如果在父母的提醒下,孩子依然乱丢玩具,可能有几种原因。第一,孩子被父母要求收拾玩具,但父母自己的东西却到处乱丢。这是一种双重标准,孩子无法形成真正的认同,自然也就不会情愿收玩具。
第二,孩子的空间被父母过度侵入,导致孩子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游戏空间。孩子用不收拾玩具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空间,企图父母的妥协和退让。这其实也是孩子发出的一种渴望得到父母真正